一所农村校凭什么能逆袭

发布时间: 2013-11-27 来源: 中国教育报 2013/11/26 发布者:ym

地处贵州贫困山区的果宝小学,破解了城乡教育不均衡的魔咒——

 

一所农村校凭什么能逆袭

 

  十年间,学生从200多到如今的1840多,每年还在以200多人的速度增长,吸引十里八乡乃至大城市的孩子远道而来……一所贫困山区的偏僻村小,靠什么让家长千里迢迢把孩子送来上学?靠什么让特岗教师甘心乐意地留下来任教?初冬时节,记者长途跋涉来到这所大山深处的村小——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牛场乡果宝小学,一探究竟。

 

  “大山里的城市学校”

  “城里孩子有的我们这里都有”

  从北京赶最早的航班到贵阳,下了飞机立刻换乘大巴车,经过10个多小时的颠簸,记者来到果宝小学时已是晚上11点多了。

  次日清晨6点不到,记者被嘹亮的起床号叫醒,天还没亮,借着校园的路灯,看到学生们陆陆续续跑出宿舍楼,准备出早操。

  天放亮了,校园里传来朗朗的读书声。记者随校长朱光俊参观学校,大概4万多平方米的校园简朴整洁,看不到任何垃圾,校园中央矗立着一座孔子像,下面镌刻着“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民为本”12个金色大字。

  “我们是九年一贯制的公办学校,1997年建第一栋教师宿舍楼,当时乡里出了6万元,学校拿了一万多元。这是学生活动场地,这是游泳池、旱冰场、洗澡房……”游泳池其实是个喷泉蓄水池,到了夏天就成了孩子们游泳的乐园。篮球场、乒乓球台、水泥操场,虽然十分简单,但应有尽有,甚至还有烘干房、空气能热水设备等。“城里孩子有的我们这里都有。”朱光俊自豪地说。

  来到果宝小学的第四天,正赶上学校召开一年两次的家长会。上午11点多,校门口停满了大大小小各种车辆,小贩们叫卖着各种小商品,比赶大集还热闹。邓均老师介绍说:“我们被称为‘大山里的城市学校’,远道而来的家长有贵阳、昆明的,还有从上海赶来的。贵阳来的学生就有100多个,许多家庭把几个孩子都送到了我们学校。”

  “今天来了大概800多位家长,家长会要持续24小时。”朱光俊说。午饭时,记者看到排队等候打饭的队伍竟排了几百米长,家长们随着孩子一边排队一边聊着天。“家长都是免费用餐,他们今天不仅要陪孩子吃饭,还要陪读、陪睡。”

  晚上8点钟,记者随朱光俊检查晚自习,正遇上一位贵阳来的家长罗德海,他把三个孩子都送到这里读书。“原来孩子们在贵阳上学时整天泡网吧,听说这里管得严,孩子也没地方上网,今年就把孩子都送来了。”罗德海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说,“今天跟班主任聊了,孩子们各方面都很稳定,成绩也上来了,孩子放在这里我们可放心了。”

  8年级4班有个女孩叫桂橙,家在云南西双版纳,家长听亲戚说果宝小学不错,7年级时就把她送到这里。由于桂橙从小在热带气候中长大,不适应这里冬天的湿冷,读了一学期就要求回去。“回家读了一学期,感觉还是这里的老师教得好,学校管理好,总之特想回来,昨天刚到学校。”桂橙腼腆地笑着说:“这回是我自己想来的,绝不再反悔了。”

 

  “以生为本”

  “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都很羡慕他们”

    早上7点,记者和孩子们在食堂吃早餐,馒头和绿豆粥,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我们每天的早餐都不一样。”“昨天吃的面条。”“每周四还有蛋糕吃。”孩子们争着告诉记者。

    餐厅的白板上写着:今日菜谱:豇豆炒肉、富瓜、酸汤。“这是今天中午的菜谱。晚上也是两菜一汤,主食随便吃。”负责食堂采买的尹顶贤老师说。

    “食堂是今年9月刚刚启用的。原来的简易食堂改成了学生宿舍。一层是小学生用餐,二层是初中生用餐。”操作间里,朱光俊指着崭新的不锈钢操作台介绍说,“这是我们花一万多元从县城买的最好的灶具。”“这是高温消毒柜,这是烤箱,这是冷库。”“为了保证猪肉新鲜,我们购置了两个冷库,一、二层各一间。我们就是要做到最好,保证学生用餐安全,万无一失。”

    食堂门外停着一辆带有密封车厢的轻型卡车,“这是我们为食堂专门配备的采购车。我们的食堂设备不仅一流,食材也是最好、最新鲜的。”朱光俊说,“每周我们要到县城采购三次,每次都要有三人同时去,一位是专门负责采买记账的老师,一位是食堂的师傅、一位是司机兼采购。”“为保证新鲜,我们每次都满县城挑选最好的蔬菜、大米、食用油,从村民手中直接购买活猪,每周杀6头猪,孩子们每天都能吃到最新鲜、最好的猪肉。”

    初冬时节,细雨飘飘,又湿又冷。在校园一角的男浴室、女浴室旁边,记者注意到有一个“烘干房”,“山区雨多,经常十天半个月见不着太阳,孩子们洗的衣服很难干,学校1840多学生,住宿学生达到1200多人,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常年就一身衣服,没有换洗的衣服,我们就建了这个简易烘干房,保证孩子们的衣服当天就能干。”朱光俊说。

    学校的东北角是教师周转房,“去年刚建好的,因为孩子们住得十分拥挤,就先给学生住了。”宿舍里有些拥挤,但十分整洁,每个学生的被套、褥套、枕套都是一样的。朱光俊摇着结实的钢管上下床的床架说:“这都是最好的床,床上的‘三件套’是学校为学生免费置办的。”

    “在我们学校,学生永远是第一位的,吃饭让学生先吃,就连上厕所都要学生优先。”副校长陈飞说,“孩子们在这里学得好、吃得香、睡得香,洗澡随便洗,洗衣还有热水,有小病还有小医务室,我们都很羡慕他们。”

 

  “以师为本”

   “在这里做老师很开心,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

    陈飞是特岗教师,2009年来到果宝小学,目前教初三两个班的化学课。

    “我们在学校住宿、吃饭、用水、用电全部免费,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基本不用动,我都几个月没查自己的工资卡了。”陈飞刚结婚不久,新房面积不大但很温馨,两间套房加一个厨房,客厅里,两组红色沙发中间是一张红色的餐桌,墙上贴着一对大红喜字。

    “我先生也在这里教书,他家在六盘水市,去年刚从那边的学校调过来的。”陈飞说,“为了他的调动,朱校长可没少操心,到处找人,还补贴我们5000元。”“去年我们在学校举办的婚礼,学校把这套最好的房间分给了我们,还奖励了8000元办婚礼。校长在婚礼上宣布,下一对在本校教书的老师结婚还要提高奖励力度,每对奖励一万元。”

    在很多山区学校,“特岗教师留不住”成为校长头疼的事,但来到果宝小学的特岗教师基本都留下来了,56位特岗教师占了全校教师总数的80%,特岗教师已成为这所农村学校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柱。

    “要想留住老师,先要给他们一个安稳的家,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朱光俊说,“我们1997年开始筹集资金为老师建宿舍楼,去年建了第四栋宿舍楼,目前全校一百多名教职员工全都住在学校里。”

    “特岗老师一般都离家很远,为了让老师们能经常回家看望父母,学校每学期都有专门的交通补贴,有的老师贷款买车,学校还一次性赞助2万元,目前我们学校已经有9位老师买了自己的车。”学校资助办主任陈永焮说,“最让我们感动的是,学校领导每年春节前都要到老师家里去拜年。”

    “今年春节前,朱校长他们扛着一箱苹果,带着300元慰问金,风尘仆仆到我家给我父母拜年。”英语教师刘翠说,“朱校长在家门口当着村里人的面给我父母念慰问信,感谢他们为果宝小学培养了这么好的人才,让我爸妈很感动,让街坊邻居很羡慕。”刘翠的眼神满是感激,“有的老师家在遵义市,离这里有上千里路,校长们不辞辛苦都要一一拜到,让我们的家人既感动又觉得不可思议。”

    除了待遇留人、感情留人,果宝小学更重视特岗教师的事业发展,为他们搭建平台,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在这里,只要你想干事,就能干事,而且能干成事,每一个老师都是人才。”刘翠说,“许多学校的年轻老师会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朱校长任人为贤,不会埋没任何一位人才。”刚来一年多的刘翠,除了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两个班的英语教学外,还负责学校的教工会主席工作,感觉压力不小。“虽然累一些,但很锻炼自己的能力,也很有成就感。这里虽然比不上城里学校条件好,但在这里做老师很单纯、很开心、没有干扰,可以一门心思放在教育教学上,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刘翠开心地说。

 

    “以民为本”

    发誓要为家乡培养出更多的高中生

    在从贵阳到大方的车上,听说记者要去果宝小学,司机很热情地说:“在我们这里老朱是名人,没有人不认识他。”

    在果宝小学所在的以朵村,朱光俊更是老百姓心目中的贴心人、撑腰人。提起他,村民们赞不绝口。“朱校长不仅学校办得好,对村里老百姓也特别好。我们村里的水泥路、路边的电灯都是朱校长出资修建的。”村民王祖达说,“有一年乡里有人用假化肥坑害百姓,朱校长出面帮我们打官司,要回了钱。”“今年过年前,朱校长带着学校老师到村里看望85岁以上老人,给他们送去大米、食用油。”“我们村里的孤儿、家庭贫困的孩子朱校长都无条件接收,还为他们找到资助。”

    “朱校长对村里的贫困家庭关心到位,经常雪中送炭。”村民彭晓梅说,“我家有3个孩子,还收养了亲戚家的一个孤儿,人多地少,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在村里我家是最困难的,没有钱盖房,一家人就住在村中废弃的学校里。朱校长家访时了解到我家的情况后,免除了孩子们的生活费,还把我家老公招进学校食堂为孩子们做饭。朱校长就是我家的大恩人。”彭晓梅边说边擦眼泪。

    朱光俊出生在以朵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对这方水土充满了热爱,对父老乡亲更是倾注无比深情,先后放弃了几次调动工作的机会。1992年以后,他经常被抽调到毕节做“普九”工作,发现以朵村所在的牛场乡从1975年以来,只有两名初中毕业生考上县示范高中。每年考上牛场乡初中的150多名学生只有30%能够读到初中毕业,70%的学生都中途辍学或外出打工。朱光俊心急如焚,“作为家乡培养出来的教师,愧对家乡父老啊。”他发誓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家乡培养出更多的高中生。

    200391日,已经出任果宝小学掌门人的朱光俊带着一个苗族学生去大方县某实验学校,这个学生当年考了140分,按照政策可以照顾5分,但由于错过了加分的时间,孩子与实验学校失之交臂,朱光俊感到十分可惜,他决定自己办初中。那年,他把这个孩子以及愿意留在本校就读的30多名学生召集到门下,开始了初一的教学。2006年,学校有了首届初中毕业生,两名考上了县示范高中、两名考上毕节学院大专,第二年考上5个,第三年考上10个,现在每年都有20多个初中毕业生考上大方县示范高中。从2006年开始,朱光俊又制定了“十年树百人计划”,从2006年到2016十年间,他要为家乡培养出100位大学生。

 

    “以校为家”

    “学校的大门对所有孩子都应该是敞开的”

    “老朱是个为了学校连家都可以不要的人。”在爱人宋先菊的眼中,朱光俊是个“办教育疯狂的人”。为了筹款建校,他可以卖掉房产甚至母亲的棺木。

    2006年至2008年间,正是果宝小学创办初中、扩建学校需要用钱的几年。为了给教师宿舍买钢筋,朱光俊把家里的老房子卖了1.2万元,后来老师们都搬进了教师宿舍,朱光俊也住进了学校,他又把自己1995年盖的两间房卖掉,贴补到学校建设中。2008年为了加盖学校教学楼,有人告他是违章建筑,把他送进拘留所关了13天,不得已,他自己花钱拆房子,还把女儿的聘礼拿出来给工人发工资。“老朱就是这么个人,为了建学校连命都可以搭进去。”宋先菊边说边流泪。

    在这个地处贫困山区的村小,钱是困扰学校发展的大难题。朱光俊一年到头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到处筹钱,跑县、市教育局,跑信用社、农行,为了学校建设,他和老师们曾经先后从乡信用社、县农行贷款276万元。那些年他做梦都在想还贷的事,直到去年县教育局为他还了186万元贷款,果宝小学的发展才进入了良性循环。

    每一笔钱怎么花,朱光俊锱铢必较,他要让来之不易的每笔资金用在刀刃上。买建材多少钱,钢筋够不够粗,水泥是否达标,每一笔钱他都要过问,每一道工序他都要监督。目前果宝小学正在建两栋学生宿舍楼、一座教师宿舍楼,工程款还差多少?工程进展如何?有没有质量问题?一有空,朱光俊就要去工地看看。

    为了少花钱、多办事,朱光俊拒绝参加课本统购,不参加县里的食材统购,一分钱掰成两瓣花。但掏自家腰包帮扶贫困孩子却十分慷概。“是朱校长改变了我的命运。没有朱校长,没有果宝小学,就没有我的今天。”大方县文阁小学的谢薇老师是果宝小学第一届初中毕业生,2006年考取毕节学院艺术系。“家里没钱供我继续上学。朱校长亲自到我家说服父母,并自掏腰包供我继续读书。”5年的大学期间,朱光俊资助了她多少钱已经记不清了,“记得第一笔3500元的学费和生活费是朱校长给的,还每月给我生活费,一直供到我大学毕业。”

    “得到朱校长资助的不只我一个,我们那一届就有3个。”谢薇说,“现在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了,我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要像朱校长那样关心爱护我的学生,像他那样做一个对学生充满爱心、对教育事业充满激情的人。”

    “如今有些好学校追求升学率,把弱势的农村孩子拒之门外,尤其是孤儿、贫困家庭的孩子更是受到冷落。”朱光俊十分感概,“我们学校不能这样做,对这些孩子更要敞开大门,无条件接收他们,尽量为他们寻求各种资助,让他们能安心顺利地完成9年义务教育。”

    “我们学校先后资助过800多位孤儿、单亲、贫困家庭的孩子,现有这样的在校生400多人,周边十里八乡的百姓都愿意把这些孩子送到我这里来。”朱光俊说,“我知道我个人的力量还很单薄,真希望越来越多学校能敞开大门,让他们享受到真正平等的优质教育。”

 

    手记

 

特立独行的朱光俊

 

    个头不高,其貌不扬,酒糟鼻又大又红,初次见到朱光俊,感觉他充其量就是位有点文化的农民。

    57岁的朱光俊,是个外表看起来比较强悍的老头,做事雷厉风行,敢想敢做敢担当,不达目的绝不罢休。2008年为了加盖学校教学楼,有人告他是违章建筑,把他送进拘留所关了13天,他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反而愈挫愈勇,“我没有办过对不起孩子、对不起乡亲们的事,我怕啥?”他也因此被老师们称作“朱大胆”。

    在爱人宋先菊老师眼里,他是个“为了办学校可以连家都不要的疯子”。为了建学校,他把家里的老宅、自家住的两层楼先后卖掉,全家搬进学校住。为了发展学校,他卖掉母亲的棺木,拿出女儿的聘礼填补学校急需。

    在老师们眼里,他是个真正以校为家、事必躬亲的校长,凡事都亲历亲为,学校的每笔资金怎么花,工程建设材料多少钱,每一笔钱他都要过问,每一道工序他都要监督。而且他还很专业,钢筋够不够粗,水泥是否达标,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老师们对他是又敬又怕,哪位老师有了难处,他会施以援手倾力相助,哪位老师做出了成绩,他也会不分先来后到,该奖励的奖励,该提拔的提拔,绝不埋没任何人才。他脾气不太好,谁侵犯了学生利益,谁违反了学校制度,他会六亲不认,严厉批评,不留情面。

    他外表看上去强悍,但内心却十分柔软,听说记者为了赶路没有来得及吃午饭,他心疼得眼眶泛红;听老师们聊学校说到动情处,他也会在旁边情不自禁地流泪。

    他是位十分抠门的人,为了省钱,十年前他就拒绝参加课本统购,自己联系新华书店购买课本。为了能买到物美价廉的食材,他不参加县里统购,自己派老师去选购大米、食用油、猪肉。他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省下来的钱能多聘几个食堂师傅,多招几个保安,能解决更多孩子的上学、吃饭问题。”也因他经常不按常规出牌,他在许多领导眼里是个不听话的“刺头”。

    他又是个慷慨的人,学生因家庭贫困不能继续学业,他会毫不犹豫自掏腰包帮助他们圆梦。十多年来,他自掏腰包10多万元,先后资助过14个学生继续读高中、念大学。为了学校能留住人才,他从不吝啬钱,挤出资金为特岗教师解决两地分居,为他们举办婚礼。

    他被誉为“三本校长”。在果宝小学,“以生为本、以师为本、以民为本”不是句口号,而是刻在校长心中,落实在学校的每项规章制度、日常管理中。在这里,校长特立独行地实践他的教育理想,老师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孩子们得到温馨有爱的教育,学校各方面迅速发展,不断创造着乡村教育的神话。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