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教育公平早日实现

发布时间: 2013-11-20 来源: 南方日报2013-11-20 发布者:ym

 

教育部昨日召开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扩大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启动农村校长助力工程等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这是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关键之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第42条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行了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政策目标。《决定》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热切期盼,体现了中央对加快解决教育难题的决心勇气。教育部出台的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无疑契合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改革精神。同时,政策更加具体、更加具有针对性,不仅突出了教育改革的民生导向,而且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让公众看到了实现教育公平的希望。

    教育公平是人们对教育的体感温度,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而实现教育公平,首先必须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尤其是义务教育资源。这当中,办学条件是基础,师资配置是关键。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农村学校面貌变化巨大,城乡学校硬件建设趋于均衡,基本解决了群众“有学上”的问题。但是,在关键的师资配置问题上,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仍存在明显差距,最突出的表现是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相对缺乏,城区学校名优教师相对集中。农村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但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条件艰苦,教师工作任务繁重,生活成本和压力较大,难以稳定和吸引优秀人才任教。如何增强农村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如何让更多优秀教师流向农村,毫无疑问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不可能交付市场自由配置,必须依托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政府必须肩负的公共服务职责,也是政府必须秉承的公平正义理念。让农村教师职业更具吸引力,让更多优秀教师流向农村,除了要在办学条件上加强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硬件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和政策倾斜。首先,在显而易见的收入差距问题上要作出改变,大力实施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计划,实现“农村教师收入水平高于城镇教师”的发展目标,形成优秀人才自愿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流动机制;其次,在农村教师职业发展问题上,建立“县管校用”的义务教育教师管理制度,扩大校长教师交流的范围,使教师由“学校人”变成“系统人”,率先实现县域内教师校长资源均衡配置;再次,城区学校要主动帮扶农村学校,鼓励采取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名校办分校、手拉手、教育集团、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办学模式和手段,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

    教育公平不是纸上谈兵,关键是把政策落到实处。迄今为止,国家先后出台过《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目的都是为了统筹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公平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离公众的教育公平诉求还有很大的距离。现在,新一轮教育改革方略已经绘就,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已经出台,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政府部门必须牢记改革使命,努力为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证;教育部门必须谨记自身职责,把改革政策部署一一落到实处,力争教育公平早日实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