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与发展:义务教育发展的双重责任

发布时间: 2013-11-18 来源: 中国教育报2013/11/18 发布者:ym

 

——全国186个区县义务教育发展调查报告

 

  本报告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督导评估研究中心对2003-2010年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和2010年全国31个省186个区县所辖小学(不含教学点)和独立初中、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等学校调查数据分析的结论性成果。

 

  理论视角

  正确处理均衡与发展的关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义务教育发展提出的要求,一是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二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这充分说明,均衡与发展是义务教育未来发展的两个重要任务,也是全面审视义务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视角。

  持续发展是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保障,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作为基本公共服务的应有之义。但是,我们认为,均衡与发展又是有区别的。均衡是相对的,是动态的,是一个由“不均衡到均衡,再到新的不均衡”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水平,它表示的是学生素质的优劣、学校办学条件的好坏、经费投入水平的高低等。义务教育均衡水平是指公共教育资源均等化配置的程度,表示的是区域间、城乡间、校际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差距的大小。

  在县域范围内,均衡与发展是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推进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两个重要命题,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根据对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各个区县的义务教育均衡水平与其发展水平并不完全一致。以全国县域内义务教育平均发展水平和平均均衡水平为参照,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高位均衡。这类区县义务教育不但发展水平高、学校办学条件各项指标的生均值高,而且校际生均教育资源的差距在合理范围内,能够为当地社会公众理解和接受。第二,高位不均衡。这类区县义务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比较高、学校办学条件好,但是生均教育资源的校际差距比较大。第三,低位均衡。这类区县表现为义务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办学条件各项指标的生均值不高,但是各项指标生均值的校际差距在合理范围内。第四,低位不均衡。这类区县表现为义务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生均教育资源少,而且校际生均教育资源的差距也较大(见表1)。

 

1  义务教育均衡与发展的类型、特征与主要任务

 

   

主要任务

高位均衡

办学条件高,师资力量强,经费投入力度大,教育资源校际配置均衡

巩固并提高已有教育发展水平和均衡水平,进一步走向优质教育均衡发展

高位不均衡

办学条件高,师资力量强,经费投入力度大,教育资源校际配置不均衡,差距较大

巩固已有发展水平,在新增教育资源配置中注重均衡水平的提高

低位均衡

办学条件较低,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经费投入不足,但校际资源差距较小

加大投入,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同时保持均衡水平不下降,甚至有所提高

低位不均衡

办学条件较低,师资力量相对较弱,经费投入不足,且校际资源配置差距较大

加大投入,提高教育发展水平,同时注重教育之源的均衡配置,缩小校际差距

 

  上述几种情况的存在告诫我们,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时,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针对本地教育发展的实情,采取有的放矢的政策措施。在上述四种类型中,高位均衡是推动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低位均衡尽管校际差距较小,但由于其办学条件水平低,不能充分满足教育的需要,因而不是我们所追求的均衡目标。高位不均衡和低位不均衡都需要解决义务教育发展中的某一个部分问题,前者需要注重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后者需要在提高发展水平的同时兼顾缩小校际差距。

 

主要结论

均衡水平初中优于小学,东西部优于中部

  通过构建义务教育发展指数,可以全面反映一个地区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仅用单项指标所存在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本研究在构建能够全面反映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发展指数和义务教育均衡水平的均衡指数基础上(参见尾注),分析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与均衡水平的变化趋势。主要结论如下:

  (一)教育发展指数持续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

2003-2010年,小学教育发展指数由0.42增加到0.56,增幅为33.33%。其中,2005年增长速度最快,比2004年增加8.89%2010年增长速度最为缓慢,比上年仅增加了1.82%2003-2010年,初中教育发展指数由0.33增加到0.52,增幅为57.58%。其中,2005年增长速度最快,达到11.43%,其后增长速度逐年下降,2009年降至4.26%2010年又有所回升,达到6.12%(见图1)。这表明,近年来,我国小学和初中教育发展水平均不断提高,初中发展的速度尤为明显,但两者的发展速度也均呈现放缓的趋势。推动教育发展指数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小学和初中阶段分别从2003年的931.54元和1052.00元增加到2010年的4012.51元和5213.91元,增幅分别达到330.74%395.62%,有力地保障了义务教育事业的快速持续发展。

 

t1.jpg 

1  2003-2010年全国小学、初中教育发展指数变化趋势

 

  (二)中西部与东部地区教育发展水平差距依然较大,中部地区增幅最低,应加强关注

  2010年,在小学阶段,东部11省、中部8省和西部12省的义务教育发展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40.570.54,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分别高出29.8%37.0%;在初中阶段,东部省份、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的教育发展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00.520.47,东部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分别高出34.62%48.94%。这表明,东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经济发展对义务教育发展的良好促进作用。

  从教育发展指数增幅来看,2003-2010年间,在小学阶段,西部各省平均增幅最高,达到49.3%;东部地区次之,为36.9%;中部地区最低,仅为22.0%;在初中阶段,东部省份平均增幅最高,达到70.7%;西部省份次之,增幅达到62.1%;中部地区省份增幅同样最低,为57.6%。这表明,从义务教育发展进程看,中部地区已然成为义务教育发展的“洼地”。一方面,中部地区较为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义务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有限;另一方面,中部地区相对缺少上级政府教育财政支持。

  (三)仅有约四分之一的区县小学、初中均衡水平均达到国家标准,初中校际均衡水平好于小学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中基本均衡县的认定标准,县域内小学校际差异系数不高于0.65,初中不高于0.55。经过测算分析,我们发现,全国186个样本县中共有70个县的小学和98个县的初中校际均衡水平达到国家标准,初中均衡水平优于小学。其中,51个县的小学和初中校际均衡水平同时达到国家标准,仅占27.4%

  (四)东部地区达到均衡评估国家标准的县比例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塌陷”比较明显

  基于调查数据分析,2010年东部地区共有40.9%的县校际均衡水平达到国家标准,中部和西部地区达标县比例分别为16.7%22.2%。分学段来看,中部地区小学和初中均衡水平均低于东西部地区。2010年,全国小学和初中均衡差异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740.61。中部小学和初中差异系数最大,分别为0.860.72,东部小学和初中差异系数最小,分别为0.630.56,西部小学和初中分别为0.760.59。这表明,中部地区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处于落后局面,离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目标尚有较长的路要走。

  (五)义务教育发展水平与均衡水平间并不呈现同向变化关系

  调查数据测算结果显示,以全国平均值为参照,我们发现,同一地区义务教育均衡水平与发展水平之间并不存在同向变化的关系。义务教育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均衡水平未必就高,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其均衡水平未必就低。

数据显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其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均衡水平往往也比较高。如图2和图3所示,2010年,在小学阶段,东部地区的SC省、T省、B省等地区处于第四象限,其教育发展指数均在0.80以上,均衡差异系数均在0.60以下,属于典型的高位均衡。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反映了经济发展对义务教育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

 

t2.jpg 

2  2010年各省小学教育发展水平与均衡水平综合情况

 

t3.jpg 

3  2010年各省中学教育发展水平与均衡水平综合情况

 

  处于第二象限的GB省、HD省、GD省等地区教育发展指数均在0.56以下,而均衡差异系数均在0.90以上,表明这些省份小学教育发展水平较低、校际发展差距较大,属于典型的低位不均衡。

  处于第一象限的HB省、JA省等地区则属于典型的高位不均衡发展,教育发展指数在0.70以上,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均衡差异系数却在0.90以上,远远大于全国均值,表明这些地区小学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但是校际发展差距较大。

  处于第三象限的GC省小学教育则属于典型的低位均衡,小学教育发展指数低于0.4,但是均衡差异系数低于0.60,达到国家认定均衡评估的标准,反映该省县域内小学校际发展差距较小,均衡水平比较高。由此看出,即使在经济比较落后、教育发展水平比较低的地区,同样可以做到校际的均衡发展。然而,这种低位均衡发展并不是我们要追求的目标,在保持均衡水平平稳的前提下,应当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在初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与均衡水平不匹配的现象同样存在。SC省等地区属于高位均衡发展的典型例子。在这些地区,教育发展指数基本都在0.80以上,均衡差异系数则在0.55以下,表明其不但教育发展水平高,而且均衡发展水平也高。JA省、HA省则属于高位不均衡的典型例子,在这些地区,教育发展指数均在0.60以上,均衡差异系数则在0.70以上,反映了其初中阶段教育发展水平虽然比较高,但是县域内校际发展差距却比较大。XA省、GA省等地区属于典型的低位均衡发展的例子,在这些省份,初中教育发展指数均低于0.50,均衡差异系数均低于0.60,表明其教育发展水平比较低,但是均衡水平却比较高。处在中部地区的SA省、JC省等省份则属于典型的低位不均衡发展,在这些省份,初中教育发展指数低于0.50,均衡差异系数高于0.75,表明其教育发展水平和均衡水平都比较低,呈“双重塌陷”。

尾注:义务教育发展指数和均衡指数的构建

 

义务教育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

一级指标

义务教育发展指数

二级指标

教育设施

教师资源

经费投入

三级指标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

生均图书册数

师生比

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比例

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

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

测算方法

某一项三级指标标准化值 = 该指标的实际值/该指标的国家标准值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三级指标数量)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数量)

各省发展指数 =(∑各县一级指标/6

全国发展指数 =(∑各县一级指标/18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及测算方法

一级指标

义务教育均衡指数

二级指标

教育设施

教师资源

三级指标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

生均图书册数

师生比

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比例

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

测算方法

单项指标均衡指数算法参照《暂行办法》(教督[2012]3号)

二级指标 =(∑三级指标/三级指标数量)

一级指标 =(∑三级指标/三级指标数量)

各省发展指数 =(∑各县一级指标/6

全国发展指数 =(∑各县一级指标/18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