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 均衡 优质 特色
发布时间: 2013-07-11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ym
——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巡礼
东城区天坛东里小学
2012年9月通州芙蓉小学落成使用
密云县新农村小学
平谷区黄松峪学区改造后伙房
向阳小学装饰一新的音乐教室
工程概述
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实施五年来,围绕加快推进均衡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两大主题,坚持市级统筹,区县政府为主;注重内涵发展,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并重;面向每一所小学,重点加强农村小学和城镇地区相对薄弱小学建设,整体提升了全市小学的办学水平——
推进举措
1.加大经费投入,优化教育布局,改善办学条件
2.推动课程整体建设,落实课程改革目标
3.加强教学研究,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4.坚持德育为先,健全德育体系,提升德育实效
5.创新管理机制,促进教育管理规范有序
6.坚持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7.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干部教师专业素养
工程成效
1.教育布局科学规划,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2.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3.干部素质明显提升,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加强
4.教育管理规范有序,学校特色不断彰显
5.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身体、心理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基本经验
1.软硬并举,内涵发展,是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工作导向
2.顶层设计,细化目标,是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推进路径
3.政策引领,建立制度,是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基本保障
4.行政主导,部门联动,是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工作机制
5.加大投入,统筹资源,是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有力支撑
专题报告
教育资源配置的新成就
2007年以来,北京市在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中,坚持市级统筹,区县政府为主的原则,实施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使各区县的小学的校容校貌大为改观,办学条件进一步优化。
全市各区县在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普遍采取的做法主要为:在办学形式上,扩大名校优质教育资源作用,采取优质带动薄弱逐步形成优质教育资源集团化格局;在规模办学上,以整合扩大优质资源,以乡镇地域为中心,改扩建地区建中心小学或新建寄宿制小学,增加城镇地区小学阶段的容量,使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例如:西城区采取“组成特色学校联合体、名校建新校、集团式办学”等措施,有效促进了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海淀区加大北部新区学校布局调整力度,采取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和“手拉手”等方式,引导优质资源向北部城区办学困难学校、城乡接合部的学校倾斜。朝阳区实施“引进名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战略,一方面引进外区20所名校到朝阳区办学,另一方面采取名校办分校、集团办学、与农村校创建教育共同体等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覆盖范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择校的压力。丰台区根据小学“增量”以满足人口变化需求进行规模化建设为指导思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扎实推进。顺义区启动“城乡联动教育改革实验方案”,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构建城乡学校协同联盟体系,培养一批学校典型,促进办学质量整体提高。房山区将山区中学一次性外迁,山区小学利用中学腾退的校舍按乡镇一次性聚集的策略进行了学校布局调整,使得教育布局更加科学、合理,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创造了条件。门头沟区按照“分层推进,分类指导,达标一批,验收一批,最终实现校校达标”的工作思路。密云县已基本形成“一镇一校,较大镇一所中心小学下辖一至两所完小”的办学格局。(北京市教育督导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中心)
以课程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实施五年来,市、区县各级政府不断深化课程改革与管理,大力推动三级课程建设,注重内涵发展,坚持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并重,使全市小学教育整体办学水平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课程管理制度渐成体系,并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日趋完善。通过市、区、校三级合作的运行机制,一系列推动课程改革的规章制度、法律文件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得以建立、修订与完善。
二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有效落实,规范性和创新性进一步增强。北京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部门以及各学校确保三级课程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落实,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
三是课程意识明显增强,重视以课程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区县和学校由“被动卷入”转为“主动参与”,更加理性务实地推进课程改革实验,自觉地将课程改革作为学校育人和发展的核心载体纳入学校中心工作。
四是地方课程量大质优,校本课程异彩纷呈。地方课程门类丰富、体现多元文化特色,具有一定的时效性、鲜明地域性、科技创新性,并向精品化迈进。
五是课程结构得以优化,三级课程体系建设整体推进。市、区县课程研究部门和教研部门指导学校制定三级课程整体推进方案和课程安排计划,有力地促进了区县、学校和教师全面、协调、有序地整体推进和实施三级课程。
六是基地校、典型校发挥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基地校、实验校在完善课程方案、开发特色课程等方面积累了鲜活丰富的有效经验和课程资源,为市、区县课程实践活动提供了大量交流研讨案例。
七是专题教育课程稳步推进、有效实施。各区县都把专题教育工作纳入了课程管理的大视野,对开齐开足专题教育课程、师资保障有明确的规定。
八是运用信息技术平台共享优质课程资源。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市、区县、学校更加便捷、高效地实现课程实施先进经验、优质课程资源的辐射、引领作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
以质量监测促教学改进
2003-2012年期间,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项目组借鉴国内外教育质量评价项目研究成果,以教育目标分类学为基础,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为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多个学科建构了符合北京市教育教学实际特点的学科基础评价理论框架与内容标准体系;以教育测量学中的标准参照测验理论、项目反应理论为基础,制定了符合北京市相应学段、年级特点的教育教学评价内容标准与学业水平标准的测验等值体系。同时,采用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建立了一套对学生学业质量情况与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情况进行客观分析、评价与反馈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包括工具制定系统、测验实施系统、数据处理系统、评价分析系统、反馈指导系统等子系统。
项目推进过程中,形成了多层面、多方式的评价结果的反馈系统,即根据市级、区县、学校、学生等不同层面群体的需求,分别采用书面研究报告、数据反馈报告、学校学业报告单、学生学业报告单、现场反馈等多种形式呈现监测结果,并针对北京市、区县、学校的教学与学生个体的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业质量的诊断性建议。相比于国际教育质量监测项目的单一层面反馈,服务对象和功能更完善。
北京市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分析与评价反馈系统,结合北京市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相关领域中的最新研究结果,从初步的方案框架的构想逐步发展成为当前国内建立在课程标准基础上,评价科目完全、评价方式灵活、测量工具科学、数据处理技术先进、结果反馈系统完善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其实践经验在于:①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借鉴国际相关领域的实践研究,制定完善科学的方案框架,有条不紊地推进实施工作;②实现市级、区县、学校、班级、学生的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评价反馈机制;③充分发挥市级教研工作的作用,将评价反馈的成效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提高农村学校教师教学能力
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首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结合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必须在兼顾北京市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特点,有效开展城乡教育发展合作;而促进农村地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目标,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为实现农村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着“基于教师实际,加强教研培训,搭设发展平台,紧抓骨干培养”的研究思路。
学科教研向农村地区学校教师的倾斜是农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包括活动地点、参与人员、活动形式设计三个方面的倾斜。通过教研活动向农村学校倾斜,可以使所有学科的农村教师都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他们迫切需要的学科教研活动中来;了解当前最新的教育理论、学习当前最有效的教学研究经验,扩大农村教师的教学视野。
培养农村地区的优秀教师,对于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的教学能力能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更有利于提升农村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平。一方面,积极选用农村地区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促进农村教师骨干教师的成长。另一方面,与区县共同创建骨干教师工作室,对区域教育发展进行整体设计,提升远郊区县教师整体教学能力。
为了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规范学科教学。在每次课堂教学听课环节之后,为加强与讲课教师的沟通与交流,还特别安排专门的课例研究和专家讲座等活动。
教学视导也是一个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客观上为农村教师提供了智力支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教学视导和送优秀课下乡活动,使教师不出家门就能分享北京市优质的教育资源。
开展特级教师工作站走进农村区县系列活动,通过针对农村地区教师的专题讲座、农村地区教师上观摩课等多种形式,使得农村地区教师与特级教师面对面,接受先进的教学理念,促进其教学能力快速发展。(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
实施小学规范化建设,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最终目的是提高德育实效性,全面提高首都小学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近年来,北京市在实践中推进小学德育工作创新,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德育理念,构建完善整体育人的管理体系。在小学规范化建设中,进一步明确了德育目标,真正树立了“育人为本”的理念。完善德育工作领导机制和管理机制,特别是纳入家长、社区代表,保障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实施社会大课堂建设工程,充分利用了首都丰富的社会和文化资源优势,为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提供宽广的途径。
二是丰富德育内容,拓展德育途径,强化价值观教育和引导。自2007年起,强化了小学生的公民责任教育、法制教育、廉洁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大力推动实践育人,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推进“立德树人”的教育实践。充分挖掘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资源,创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三是推进学校和家庭合作机制建设,为学生发展构建家校合作的育人环境。北京市在全国率先进行了班级家长教师协会试验,形成了家庭和学校协同教育机制。为促进学校与家庭有效合作,2008年创办了“北京市中小学网上家长学校”。
四是系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健康发展服务。北京市教委印发《北京市中小学校和职业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基本要求》,从制度上为心理健康教育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较高,有86.4%的小学已经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全市1215所小学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规划,达到小学总数的96.0%;有80.3%的小学已经制定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章制度;2009年底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小学已达到73.2%,在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学校中有77.3%所学校将开设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列入课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
加强改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2009年,北京市教委以项目研究方式委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全方位的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此次评价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构建符合首都特点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研究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评价方案、评价方法、评价的组织实施等操作体系;第二,.探索市级层面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研究评价的组织实施、推进策略;第三,探索区(县)级层面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研究评价的组织实施、推进策略;第四,探索学校层面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组织实施和推进策略。
在推进举措方面,主要有几点:一是构建了北京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制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所有小学生都应该达到的基本发展目标。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建构了多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体系。呈现了多主体参与的评价组织实施体系,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家长以及相关社会机构和人员参与学生评价,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
二是北京市级层面的整体设计与推进。内容包括:构建了教育行政、教育科研、学校三位一体的机制;采取全员培训、专项视导、专题调研、交流研讨、表彰激励等一系列推进策略;实施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现状的深度分析和研究。
三是区县层面的实践进展和举措。内容包括:建立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组织机构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监督保障机制,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专题研究,探索和引导评价手册结果的有效使用等。
四是学校层面的实践进展和举措。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对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重视建立系列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制度;组织开展了多层面的培训;结合学校、学生特点进行评价,落实关键行为表现;开展丰富的活动,搭建学生综合素质的展示平台;将评价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常规,体现评育结合。(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
让每一所学校都特色鲜明
2007年,学校特色建设与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同时启动,并以专项的形式推动。专项历经了规范、特色两个阶段,于2009年进入了特色建设阶段,专项更名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色建设的规划、实施与案例发掘研究,重点在规范的基础上指导学校进行特色建设。
创新资源整合模式,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是北京市大力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在学校开展特色建设的过程中,区域推进起到了相当的引领作用。经过几年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北京市区域推进特色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有效模式,既整体设计、政策引导、全面推进,提供在政策层面的宏观导向与学校实施层面的保障支持。
在整体设计方面。北京市16个区县及燕山地区共有小学1100余所,学校数量大、层次多,并且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在开展特色建设的时候,不仅要清晰对于特色的认识,也要充分考虑区域定位,在此基础上明确区域推进特色建设的目标。
在区域定位方面。北京市经过5次的行政区划调整,现有16个区县,分布于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发展区。区域定位、发展趋势的不同决定了学校的特色定位有所区别。
在特色目标方面。区域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使学校在特色建设中不断提升质量,实现内涵发展,目标显得非常重要。比如,西城区结合区委、区政府“创造城市美好生活,建设世界城市示范区”的目标定位。确立了“精品化、多元化、现代化”的学校特色创建思路,力争一校一品,整体提升基础教育的影响力。
在实践中,各区县根据区域定位及学校状况制定了各自的特色建设目标及相关政策开展特色建设。尽管目标、政策都各有不同,但推进方式却呈现出一定的共性。比如在机制建设上,各区县各展其长,西城区、房山区等区县建立了行政、专家、学校“三位一体”的互动运行机制;昌平区建立、完善领导统筹、经费保障、宣传导向三项机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
深入实施学校发展评价
伴随着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启动,北京市教委委托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评价与数据库建设”的项目研究。
此次研究,梳理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全市小学学校发展的基本现状,分析了学校的发展变化,总结优势,发现问题。通过对城乡间、区域间的差异分析,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反映北京市小学发展的均衡状况。通过纵向的趋势分析,总结北京市小学发展的总体趋势,预测未来发展方向。
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一级评价指标、二级评价指标、三级评价指标、评价要素和等级标准构成。学校评价主要指向学校的软件建设,也就是关注学校的内涵发展,其二级指标包括:发展规划、干部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德育工作、教学工作、体育卫生工作、心理健康工作、教育资源管理、校园文化。
在项目推进策略方面,建立市项目组统筹、区县协调、学校实施的三级推进机制,有效推动学校自我评价机制建立与实施。项目组研发了评价工具(学校调查表、干部问卷、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家长问卷)。对全市每一所小学学校发展进行了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5年来共发放各类问卷984208份,建立了反映全市每一所小学学校、区县、全市发展现状的三级基础信息数据库。
项目组在进行学校发展评价的过程中建立了学校自我评价支持系统,包括人力资源、评价工具、信息采集、信息加工、评价结果解释、结果反馈、结果应用等。同时,项目采用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标准。
从项目实施的情况来看,5年来,北京市小学学校各项工作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各项工作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11~2012学年度干部、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九方面工作的评价均超过了85分。九项工作中,体育卫生工作一直排名第一,校园文化建设排名第二;各项工作中提升幅度最大的是心理健康工作,其次是学生素质发展水平。(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
区县经验
东城区:精品特色促发展
东城区自2007年12月起,历时1年半,组织全区小学进行“发展现状诊断性评价”调研,最终完成区域规范化建设规划。在此基础上,成立以主管区长为组长,区委教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为副组长的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建立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学校规范化建设工作体系。
在学校布局方面,新建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对东交民巷小学等学校进行了改扩建。在办学条件方面,自2008年以来,投入经费约6.2亿元,实施小学工程建设项目40余项。2006年至2010年,结合校安工程、小学规范化工程,投入过亿元,使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初步达到《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的要求。在学校管理方面,实行“学区化”管理,开展学校“深度联盟”工作,启动“校区制”,高效率统筹利用区域教育资源。
东城区以青少年学生课内外教育需求为出发点实施“蓝天工程”、探索联盟机制、推动“少年艺术学院”、成立“金帆团联盟”。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率由2008年的93%上升到2011年的99%。
西城区:强化督导促均衡
立足区域小学教育发展现状,西城区提出实施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工作思路:“以校为本,引导提升;以点带面,整体优化。”西城区组建了以主管区长牵头的规范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形成了规范化工程的5年规划,并成立了规范化建设工程督导评价验收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目前,西城区已完成全区68所小学的规范化督导评价验收工作。
5年来,西城区小学规范化建设重点抓住教育均衡发展、人才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提高这四个关键点,提升区域教育发展品质。
西城区坚持教育均衡发展,先后采取了名校拓展、组建特色学校办学联合体、成立西城区教育集团等有力举措,推动西城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先后组建了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京小学教育集团,并改扩建了一批学校。
此外,西城区坚持实行人才强教,实行校长(书记)职级制,建立并使用西城教育系统干部网络测评系统,完善学校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创新主题教育,完善平台建设。坚持实施学校发展提升工程,在校园硬件和学校内涵建设方面均取得明显进展。
朝阳区:“双名工程”强师资
朝阳的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有四大特点:一是行政推动力度大,机制健全,出台了“朝阳区小学规范化建设规划”等近百个指导性文件。二是资金投入大,改善办学条件,注重提高实施设备的使用效益。三是推进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启动并推进学校特色建设,促进了学校优质发展。四是促进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改善了朝阳基础薄弱,教育不均衡的现状,变化显著。
在机制方面,朝阳区教工委、教委精心制定了《朝阳区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规划》及实施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区教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为组长的“朝阳区小学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学区、学校相应的组织机构。
在工程具体实行过程中,朝阳区按照《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自2008年以来,共计投入资金30.34亿元,完成全部学校的规范化硬件建设和135校址的校园网“达标工程”建设及验收。
其间,朝阳区着力提升队伍育人能力。依托“双名工程”和规划立项课题,培养出一批骨干校长和骨干教师;着力提升教育质量效益,通过项目引领,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强化督导,使验收工作有序进行并取得了实效。
海淀区:鼓励学校创特色
海淀区小学规范化建设总体目标是“面向所有小学,促进每一所学校规范而有特色地发展;面向所有教师,促进每一位教师自主而有专长地发展;面向所有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立足区域实际,海淀区成立了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区域科教资源优势,成立了包括50余位专家学者组成的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海淀区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5年来,市级财政投入近5.85亿元,区级财政投入总计近20.11亿元。海淀区对所有小学进行了校舍抗震加固。至2012年底,全区小学设备达到《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在此基础上,海淀区坚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思路,实现教育信息技术设备全部达标,完成校园网安装全覆盖,100%的普通教室和95%的专用教室安装多媒体。
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海淀区坚持依法治教;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海淀区注重以专业发展为方向;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注重推进德育工作,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切实抓好体育、美育和校外教育工作。而对不同学校,鼓励探索学校特色发展模式。
丰台区:文化建设提品质
丰台区在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推进过程中,紧抓文化建设这一主线,梳理学校文化核心理念,促进了学校办学品质的提升。
在工程推进过程中,丰台区教工委、教委坚持软硬件并举,不断提升办学条件的同时,实施人才强教工程,促进干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不断提高。
在硬件方面,2008年1月-2012年7月,市、区两级共投入专项经费4.52亿元,进行校园综合维修改造134项;53所小学进行校舍整体改善及抗震加固;57所学校进行操场铺塑胶及场地改造。2009年实现全区学校百兆互联,以丰台教育门户为核心,陆续建设了视频资源在线、骨干教师同步课例平台等9个应用系统,实现了网络教研、行政管理等功能的集成应用。目前,全区小学更新了信息技术设备,在教育教学设施、音体美器材、图书资料等项目上基本达到市颁新标准。
在软件方面,以教育科研为引领,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德育实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全区明确了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使学校管理有章可循;以典型经验引路,促进学校发展;以督导评价,促进办学规范的落实。
石景山区: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
2007年至2011年,石景山区市、区两级投入专项资金31757.76万元用于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全区围绕“布局调整与办学条件达标”、“现代小学科学管理”、“小学人力资源开发与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等五个重点项目,指导学校制定发展远景规划及年度推进计划,确保落实《石景山区小学规范化建设发展规划》各项任务。
石景山区通过校舍安全工程、校园文化建设等工程,极大改善了全区小学的办学条件。以规模调整、弱校撤并、改造,优质校兼并、名校联办为推进方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2007年至今,撤并小学2所;高起点建设融景城京源学校小学部、爱乐实验小学、地铁家园古城二小低年级部、金顶街二小新校区等5所小区配套学校;引进优质资源,与北京景山学校合作举办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共建九年一贯制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实验学校。同时,加强中小学衔接研究,构建了按照地域和功能划分的5个中小学教育教学协作区。并组建九中教育集团与古城教育集团,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办学共同体。
门头沟区:实施三项工程
门头沟区在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实施以来,共投入资金29124.83万元。围绕着“小学教育布局基本合理;办学条件达到标准;学校管理规范有序;干部教师素质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提高”的总目标。有序推进了布局调整工程、队伍建设工程和质量提升工程。
门头沟区从2006年至2009年撤并了9所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效益不高、生源不足的村完小。随着新城建设工作的进展,2010年将永定中心小学下属完小稻地、上岸、栗元庄小学撤并。截至目前,共撤并村完小12所,全区独立设置小学24所(含农村中心校),完小8所,村小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基本实现了山区学校一个镇一所中心校的目标。同时,门头沟区依据“名校办分校”的办学理念,建立了北京实验二小永定分校。
在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中,门头沟区以“家长教师协会”、“可持续发展”及“高效课堂”项目为引领,发挥资源优势,形成学校特色。例如在高效课堂项目中,永定中心小学提出了“五导教学模式”,圈门小学形成了“四环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
昌平区:城乡一体显特色
北京市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启动后,确立了“软硬双翼并举,城乡一体共建,注重内涵发展”为工程实施目标和“育人为本、注重养成、彰显特色”的工作思路。
结合昌平区域规划调整和“十一五教育发展规划”,区教委加大力度调整学校布局。近几年,全区小学共撤并学校15所,新建15所(其中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完小10所)。
近5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3亿元用于小学规范化建设。重点加大对山区学校和农村基础薄弱学校投入。先后完成了西贯市回民小学等山区、农村基础薄弱学校的改造工程,沙河中心小学等学校的避雷带安装工程等。
昌平区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全体干部教师5年内均能轮训一遍。并面向全区教师,建立昌平区学科网站群,实现资源的共享。
目前,昌平区已经涌现出一批办有特色内涵发展的学校典型:南口镇小和城关小学的德育创新与实践,实验二小、燕丹学校的课程建设,城关小学、实验小学的课程改革与质量提升,百善学校、回龙观中心的学校管理,巩华中心、昌盛园小学的队伍建设,亭自庄、城北中心的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评价等。
大兴区:科学规划提质量
5年来,市区两级共计投资6.59亿元,用于改善和提高学校办学条件。其中,新建改扩建学校11所,新建面积7.9万平方米,总投资3.12亿元;修缮改造学校92所,改造面积18.4万平方米,总投资3.47亿元。目前,全区学校教室及专业教室,基本达到了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
结合抗震加固工作,学校的房屋设施、校容校貌都有了显著的改善,新学校的建设增加了学位,缓解了班容超标情况,老旧供电、供水、供暖设施改造,消除了学校的安全隐患;农村学校教师集体宿舍改造及土操场改造,改善了农村学校师生的生活学习条件,美化了学校的校园环境,缩小了农村与城区学校设施的差距。
通过“撤、并、转、建”等方式,逐步撤并了规模较小的大谷店、高米店、小营等24所小学。同时引进名校办分校,推动区域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5年来,全区新增了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北师大大兴附小、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大兴实验学校等7所小学。学校布局进一步趋于合理,农村地区基本上实现了每镇1至2所中心小学、2至4所完小的合理教育布局。
房山区:安全校舍经考验
在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期间,市区两级投入资金3亿多元,在2008—2012年的5年间,新建和改造学校128所(次),新建和改造面积24.8万平方米,新建塑胶操场78块,专用教室、操场、图书、仪器设备等满足了教育教学需要。
按照“适度超前、规模适宜、以人为本、方便群众”的原则,适应房山区城市功能定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工作。自2007年下半年至今,共撤并小学23所,新建小学3所(含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全区公办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学部)从121所调整为101所。
尤为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为师生安全构筑起一道坚实屏障。在去年7·21特大暴雨灾害面前,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经受住暴雨、洪水的考验,全区小学没有一间房屋倒塌,部分学校还成为居民防灾的临时安置点。
通过实施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房山区的师资队伍质量、学校规范化管理水平也都有了明显提升。不仅使小学的布局更加合理,办学品质提升,而且利用小学腾退的资源,发展了学前教育和成人教育。
顺义区:设施装备走在前
顺义区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总体目标已经实现。即“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全区所有小学学校硬件达到新颁《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学校内部管理规范有序,干部教师素质优良,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学校在自主发展基础上办有特色,全面提升小学教育品质”。
目前,依据《顺义城市发展规划》,遵循“适度超前、规模适宜、以人为本、方便群众”的原则,顺义区正在进行第三次学校布局调整。加固、翻建、新建校舍井然有序,九成教室安装了电子白板、触摸式液晶屏为标志的多媒体设备,不论是教育基础设施改造还是装备水平均走在全市前列。
在规范化建设中,顺义区高度重视学校内涵发展。与首师大合作建立了16个教师培训基地;首师大UDS小学优质校建设项目、北师大教育改革合作项目和攀登英语项目也相继落户顺义。
顺义区精心打造级课堂、校园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在全面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开发了《顺义——我可爱的家乡》等三门地方课程。每年统一为学校配备图书及设备。拨出专项资金使学生进入社会大课堂“免费实践”。
怀柔区:阳光教育创品牌
怀柔区在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进程中,致力于打造阳光教育这个品牌。2009年、2010年家长对小学教育工作满意度综合得分,怀柔区在全市中分别排名第一、第二。
全区小学按照就近就便的原则,撤并了8所完、村小,形成了一个镇(乡)中心小学带1-2所完小或村小的格局。到2012年12月,全区现有27所完小及以上学校,全部学校“软件”均通过区督导室规范化建设工程验收;硬件达到优秀的11所,良好为13所,达标2所,待验收1所。
通过强弱联合、名校办分校、与名校联合办学等办法,全区20所小学全部与北京名校签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光明小学、史家小学、北京小学等京城名校“花落怀柔”;二小正式更名为北京光明小学怀柔分校;三小和北房小学成为北京实验二小教育集团校。提升了全区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丰富了区域小学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北京光明小学怀柔分校已建成;北房小学、雁栖学校新教学楼投入使用;长哨营小学新教学楼即将竣工;庙城学校、渤海小学、杨宋小学高标准操场已经投入使用。其中,渤海镇中心小学是山区新建校,率先做到学校设施设备一步到位。
密云县:统筹资源促发展
密云县2008年以来,全县小学由44所调整到40所,现已基本形成“一镇一校,较大镇一所中心小学下辖一至两所完小”的办学格局。在调整布局过程中,坚持在乡镇政府所在地高标准举办寄宿制学校。同时,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免费为所有寄宿生统一配备床单、被罩等生活用品,确保所有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2008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7.8亿元,用于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教学设备配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把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列入政府重点工程,按照“农村学校优先、薄弱学校优先”的原则,2008年至2012年,新建、改扩建小学19所,新增专用教室159个。按照“先山区后平原,分项配备、逐年达标”的思路,配备各类仪器设备,并根据需要按各校师生数量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学校自主购买课外读物,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全面、均衡改善。
在队伍建设方面,密云县积极引进人才,完善经费保障,加大培训力度,深化岗位交流。在全市率先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实现了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
平谷区:科学布局抓内涵
平谷区小学教育结构布局的调整以北京市新的办学标准为依据,坚持高标准、保证高质量,逐步撤并或改造布局不合理、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不达标的学校。5年来共撤并小学校32所,保留学校46所。
5年间,各级各类政府共投入资金11512万元,用于改善小学教育教学设备。2012年底,所有学校在专用教室建设、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音体美器材和图书资料等主要项目上基本达到新颁标准。
目前,全区小学全部使用上了塑胶跑道操场。31所小学42栋教学楼完成抗震加固任务,为13所小学新建翻建校舍,两项总投资约36258万元。
通过布局调整、资源重组、强弱联合等形式,平谷区在改善小学办学条件的同时,缩小了校际差距。将校均班额基本控制在40人,截至2012年基本解决城区学校超规模问题。
一批内涵发展学校在规范化建设工程中涌现。大华山学区、山东庄学区、金海湖二小、大兴庄学区被评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先进学校;平谷八小、峪口一区、东高村一区、山东庄学区等学校的特色建设经验都曾在北京市小学校长论坛上做典型发言。
通州区:全面推进标准化
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推进5年间,通州区教育布局发生显著变化,设施总体规模进一步满足入学需求。立足通州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顺应人口结构变化趋势,通州区按照“适度超前、相对集中、便利群众”的原则,结合新城区建设,2007年至2011年,合并农村完小21所;结合通州新城运河核心区建设,将区直北关小学并入贡院小学;新建了北京史家小学通州分校、通州区芙蓉小学;迁址新建了宋庄镇中心小学;利用合并后闲置的中学校舍新办了侯黄庄小学、胡各庄小学;接管已建成的小区配套的临河里小学、北京小学通州分校、北京实验二小通州分校和通州区次渠家园小学。
区教委通过实施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和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推进了学校标准化建设。截止到2012年8月,用于规范化建设工程总投入9.85亿元。通州区明确教育投入向农村小学倾斜,使薄弱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实现了区域内新建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了北京市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原有学校在主要项目上达到了北京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新颁标准。
延庆县:教育布局更优化
延庆县小学历经5年的布局调整,由2008年58所学校调整到现在的34所,提前完成了“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的资源整合任务。在资源整合过程中,妥善解决了学生的吃、住、行等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实现了教育布局更加优化。
5年来,全县累计投资达2.9亿元,在房屋建筑、基础设施、校园环境、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网络信息化等全方面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使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对保留学校,延庆县实施大型基建工程和校安工程,提高校舍抗震防灾能力;将32所小学土操场改造成塑胶操场;将所有小学的旱厕所改造成水冲厕所;对所有小学进行综合修缮。依据新颁《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为各学校购置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化设备。
在学校内涵发展方面,延庆县以促进教育发展方式的科学转变为抓手,完善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管理工作三个质量体系建设。学校建立和完善了《学校章程》,并通过举办研修班、组织进入高校深造等多种方式提升干部教师素养。确保学校按适宜规模招生,按北京中小学办学条件授课;确保适龄儿童入学。
燕山教委:致力办学达标
5年来,燕山教委按照《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细则》实施办学条件达标工程。目前,各校设施设备主要项目100%达到市颁一般标准;100%的学校拥有计算机房、心理咨询室,100%的班级建成了多媒体教室,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得到普遍应用。新校园集中体现在八个“更”字:更坚固,更安全;更宽敞,更明亮;更适教,更宜学;更均衡,更优美。
在师资队伍提升方面,燕山教委立足小学教师的专业特点,着力打造“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并因地制宜,开展跨校教学援助活动。尝试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袋,探索口试、笔试、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业质量测评。
燕山教委巩固“两所小学对应一所中学、四所中学对应一所高中”的教育格局。在“一横”和“一竖”上下功夫。“一横”——坚持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构建学校与区域发展联动机制。“一竖”——深化“五四”学制背景下中小衔接问题的研究。保证本地区内每个应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都能够就近入学就读。
< 前一篇: 教师教育:国外如何保质保量 < 后一篇: 县级统筹教育急需顶层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