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与国际化教育----访问牛津圣尼古拉斯小学随想

发布时间: 2011-09-13 来源: 京教育科研网 发布者:ym

  7月20日下午,我们按照既定的日程,来到牛津大学附近的圣尼古拉斯小学。Crouch校长在办公楼门口(因为该校没有我们国内学校那样正儿八经的校门)热情地向我们表示欢迎后,首先让我们用40分钟观看了该校毕业生表演的小歌剧《爱丽丝梦游仙境》,然后校长领我们参观了学校,最后就英国学校评估问题做了交流。
  我们很幸运,由于Crouch校长的儿子马上就要去北京英国国际学校任教,她本人明年三月也将到北京探亲访问,她见到我们这个来自北京的教育访问团,显得很兴奋,可以感觉到她对北京的期待,甚至很直接地告诉我们,她去北京也希望看一些学校。所以,今天Crouch校长非常豪迈,她突破英国法律规定,破例让我们自由地拍照,“今天可以随便拍!”使得我可以回来写下这篇“看图作文”,以此方式将自己的点滴体会记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图一 参观学生种植园

  1.在整个参观过程中,Crouch校长一直很兴奋、话很多,用“喋喋不休”来形容也不过分,但她絮叨的内容一点也不多余,并一直牵引着我思考小学教育的一些问题。Crouch校长最兴奋的还是向我们介绍教室后面的学生种植园。在这个种植园里,每个班有一小块地,各班可按照自己意愿种一些蔬菜、瓜果等农作物。虽然菜种得不怎的,但看得出是学生自己种的。Crouch校长对学生的这些作品显得异常兴奋,她生怕我们认不出“这是一颗豆角”、“那是一颗白菜”。我想,这就是尼古拉斯小学所倡导的“学会生活”,接近、贴近生活。
  在这让我回想起自己的小学生活,小学1-3年级时,我们每年每人有一个南瓜堆,要依照季节的变换,在老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翻土、播种、育秧、施肥、除草、浇水、除虫、收获等“种南瓜”的完整的过程。小学如此,初中和高中也不例外。30年前,我从一所乡下初中考取位于县城的省重点中学,三年的学习紧张而充满乐趣。其中,从高一到高三,我们每个班都有半亩多地,我们可以自由选择种什么。我们自己种的蔬菜,交给学校食堂师傅给我们加工,每个人每顿饭只需要交贰分钱油盐钱(每份菜),我至今清晰记得当年自己种的蔬菜那新鲜的味道、记得班上同学参加生产劳动时热火朝天的场景。当然,也记得高中毕业那年暑假全班返回学校收花生的场景:1984年8月,我们已经高中毕业、许多同学都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我们全班同学按时返回学校,把自己班级种的花生从地里收回、洗净,然后交给学校(记得有几百斤),当时,我们都怀着为母校再做贡献的心情,愉快地参与劳动。那年,我们班种的花生选的是一种杂交新品种,花生取得了大丰收;那年,我们班的高考成绩也取得了大丰收……这种贴近生活的生产劳动,在我国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不缺乏,而且历史悠久。但遗憾的是,今天的我国中小学,即使是在偏远的农村学校也几乎看不见这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了,我当年的小学的“南瓜堆”也早已不见了,当年高中的花生地上也盖起了教学楼……我以为,这不仅仅是我们当今教育的遗憾,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小学教育的一种“倒退”。

  图二  学生教室一角

  2.这所小学的房子都是小棚屋似的,没有二层以上的楼房。也许是人家人少地大,不像我们人多地少,人家有地方施展。

  图二是一间小学一或二年级的教室。其一,从其课桌大概可以反映我们中西方小学教育的差异,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差异(作为教育专业人士大多了解这些,这里只是印证)。其二,我们更感兴趣的是窗外开阔的绿草地和远处的树林。大家感慨,“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多好哇!”教室与草地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光线充足、环境优美。在教室里,好几位同事几乎同时问校长,外面的草地是学校的吗?校长自豪地回答,“当然是!这里可以出去。”校长打开教室角落的一扇门,我们来到了这一片宽阔的草地,大家纷纷在这里留影(我也没拉空)。显然,这里是孩子们运动、课余玩耍的地方,草地比较天然、野趣,也不是很平整,但很开阔,上面有两个足球门,这块草地要占整个校园的三分之二还要多。好是好,但北京的学校做不到。换个角度,虽然北京的学校做不到有这么大的草地,但建设贴近自然、注重实用、利于孩子身心成长的校园环境的理念是可以做得比我们现在更好一点的,受益的是那些孩子,孩子受益就是民族的受益。

  图三  学校的多功能教室

  3. 圣尼古拉斯小学这个多功能教室同样显得简单、朴素、实用。看得出,这个教室的使用率很高,也是这所小学所有大型和重要活动的场所。毕业班的学生们刚刚在这里演出完《爱丽丝梦游仙境》。这个教室有很多门,但没有锁。这里有钢琴、多媒体设备和一些学生演出的道具。教室四周的墙上,张贴了许多展示学校重要成就或重要事件的图片或纸质资料。在这里,我的感受是:简单、温馨、实用,学生是这里的主人。我们的中小学何时能够把其多功能教室的“锁”取消,多开几扇门,让学生们可以自由地享用其“多功能”呢?

 

  图四  学生演出剧照

  4.该校毕业班全体同学参与演出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用了40分钟。我们一行对其演出水准之高表示惊讶。一是全体毕业生都参与,在剧中各有角色,每一位同学最少都有一句台词,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即所谓人人参与。二是整个演出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很“敬业”,角色感很强。尤其是女一号(前排左)和男一号(前排右),国王(后排左)和王后(后排右)更是展示了很专业的演出水准。我们可以感觉到,同学们对这个演出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做了认真的排练,他们非常快乐地在享受这个演出。此外,在这个演出过程中还有三个方面的细节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整个演出的灯光效果是由两个学生用一套非常简单的灯光设备独立完成的(除了负责钢琴演奏的一位老师,我没有发现有其他老师在现场指导);二是演出结束后Crouch校长用了差不多10分钟从整体到每一位学生的给予了充分的、充满感情的表扬!校长没有像中国学校校长那样让孩子们鼓掌感谢“外国客人”的光临。甚至,在进入演出厅时,校长让我们大家自由找到位置坐下(也没有按照我们的惯例把外国客人请到前排,校长也没管我们的团长坐在哪里),她自己坐在了第一排,静静地看完演出,才站起来激动地、伴以丰富的肢体语言点评式表扬每一位同学、老师和每一份精彩(孩子们听着很满足,因为这是校长的肯定!对于一位小学生来说,这应该是最高的荣誉)。这充分说明,校长眼里“只有学生!”。此时,我想起我们的许多中小学和幼儿园都标榜“三个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这方面,我只能说:“我们说的好,人家做的好!”

 

  图五  学校的办学理念

  5.在学校办公室门口的学校标牌、学校网站和学校多功能厅舞台显眼处,都展示了该学校的办学理念(Mission Statement):Live, Love, Learn & be Happy。按照我们的惯例,可以称之为“3L”教育。右下图是贴在学校多功能厅墙上的其中一张报导该学校的报纸,从中我们可以理解为尼古拉斯小学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使学生快乐成长!校长倡导“教师要聪明地教、学生要努力地学”正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具体诠释。

  我以为,小学本来就应该这样,应该让孩子的学习贴近生活、学会生活,要学会关爱、学会与人相处,要学会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尤其是要养成学习的习惯、保存好学习的兴趣。中小学尤其是小学,要让孩子体会到成功和进步的快乐,要感受到成长的乐趣和生活的快乐!在不断成功与体会快乐中才可能有不断努力的内在动力。其实,尼古拉斯小学的办学理念与我们北京多所小学20年前所倡导的快乐教育是一致的,只是,今天我真不敢说,偌大个北京城里,还有多少所学校在实施“快乐教育”?在这些实施快乐教育的学校里校长是否快乐?还有无快乐的教师?他们的学生和家长快乐与否?没有快乐的校长,哪来快乐的教师?没有快乐的教师,哪来快乐的学生?没有快乐的学生,哪来快乐的家长?没有快乐的童年,哪来快乐的人生?……其实,我们不敢想象,没有儿童快乐童年的民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是,存在重大缺失的教育必然给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未来带来重大缺失!其实,我们的国家,今天正在承受着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在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可以肯定,我们今天的教育影响的是这个民族明天的“生活”。

 

  图六  座谈会场景

  6.在参观后与学校校长关于学校评估问题的交流座谈中,学校提前认真准备了PPT。协助校长演示PPT的是一位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教育学硕士,她也是具体负责学校评估工作的老师。交流中我并不特别关注他们在讨论什么,因为我并不关注他们如何组织或接受评估。一方面这不是我的专业,也不是我感兴趣的问题,另一方面我相信访问团里有多位基础教育领域的专家,甚至就是教育评估方面的资深专业人士,他们一定会把这些问题弄明白。
  我感兴趣的是这个交流的形式和场地,引起我思考一个问题:“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什么?”校长带领一位老师,接待一个外国访问团,在讨论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学生教室里“因漏就简”,连个放笔记本电脑的桌子都没有,甚至我们有的人坐的小凳子都没找到(大概人家小学一个班没有25个人,不像我们的小学一整就起码35个人以上,多的40、50人),他们真的不在意自己的“国际影响”不好。但是,就这样,没有影响互相的交流,没有影响PPT演示,好像我们访问团中也没有人觉得不舒服,都听的有滋有味!
  我在思考:人家考虑的就是实用,形式没那么重要。小学是孩子学习的地方,学校的孩子才是这里的主人,学校的所有资源的配置应当围绕孩子的学习和活动的需要来安排。我学校又不是为你们来访者而设立的,为什么要整一间豪华的会议接待室(更不需要什么专门的外事接待室)来为你们服务呢?教室就可以讨论、可以开会,为什么花那么多钱来专门装修布置会议室呢?还有,我们为什么要把那么多钱贴到楼房的外墙和地面上呢?唯独用于学生教育教学身上的最有意义的钱却显得小气吧啦,哪怕是一块橡皮、一张彩纸、一个垃圾袋,都要家长花钱买好带到学校。其实,今天我们中小学教育最缺的不是钱,而是制度和理念!
  从我去过的德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的中小学,包括今天看到的英国的小学来看,中小学设施共同的特点是“简朴”、“实用”、“以学生为中心”。看来,豪华的设施、丰裕的经费不一定能堆出现代化教育,如果离开现代的教育理念,那只是“烧钱”!校长拥有现代的教育理念,如果其理念不能浸入教师脑海、不能转换为学校的行动和文化,那也最多是美好的愿景!

 

  图七  教室外走廊墙上一角

  7.跟着Crouch校长快要参观结束时,看见教室外墙上一个宣传栏,把该校所有学生的母语语种都贴在展示墙上,一共有34种语言。其实,我们在看学生演出时就可以发现,因为参加演出的是该校全体毕业生,大概有30来个学生。白的、黑的、黄的、棕的什么肤色都有,整个就是一个多国部队。一所小学,由34种母语学生构成,是否可以判断,其教育应该是国际化的?我们是否还可以做出这样一个推断,如果其教育不是国际化的教育,就不可能得到这些来自各民族、各国文化背景的学生及其家长的认同。
  从这个宣传栏上,我相信这所学校所提供的应该是一种国际化的教育。由此,我想起前一阵一次关于首都教育国际化问题的讨论。到此,我更加坚信,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所学校的教育国际化程度高低的一个最有效的指标,就是看其学生构成的国际化程度,看看其学生母语有多少、民族或国别有多少,这是最硬的指标,也是最实际、最简单有效的指标。显然,国际化教育应当是由国际化的社会经济生活所催生的,并且服务于国际化的社会经济生活,同时国际化教育又有助于加快社会经济生活的国际化进程。

 

 

  看来,国际化教育没什么神秘,但国际化教育又不是人为地硬“打造”出来的。国际化教育离我们很远,也很近。当然,我更相信,不是每一所学校都必须硬着头皮地去追求或打造所谓的国际化教育,关键是要贴近生活、尊重孩子,尊重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以为这也是国际化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念。
  (2011年7月27日 于牛津大学耶稣学院 船街中心24号,8月29日修改于北京,9月8日再次修改)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