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工作站 提升专业能力——吴正宪小数学教师工作站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发布时间: 2018-11-23 来源: 发布者:liuhuiyuan
2008年6月18日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成立了。“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创设了优秀教师团队工作的新机制,用集体的智慧与力量,为促进北京市小学数学教师队伍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有效的、专业化的资源支持,同时也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更大的服务平台。
一、 我们做了什么?
回望10年走过的路,我们不禁要问,成立工作站的真正价值是什么?只是培养几位名师和几名优秀教师吗?10年中工作站是依靠什么力量凝聚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而且这种力量还能不断传播延展?10年中工作站的教师研修有什么好的方法使教师从被动的成长到主动的生长?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是优秀教师到农村上上课、讲讲座吗? 有什么更好的机制能促进群体教师的成长,做到一个都不少呢?
在这样不停的追问中,我们的研修目标逐渐清晰。我们认为,工作站要瞄准需求,瞄准基层,瞄准农村,开展富有实效的活动,工作站不仅仅要培养几个优秀教师,研磨几节研究课、搞几次教研活动,还要针对基层特别是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提高执教能力的普遍需求,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系列研修,探索出适合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
1.聚焦儿童教育。开展基于儿童视域下的数学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为学生创设好吃有营养的数学学习。
在聚焦儿童研究中,我们努力读懂儿童成长的当下,读懂儿童的兴趣、需求、个性、潜力……为儿童的发展提供选择的空间。我们又要读懂儿童的数学的学习的内容、目标、方式。同时我们又要读懂儿童的未来,为儿童的未来生活做准备。
2.聚焦教师发展。开展基于课堂真实场域的问题研究,达成新理念,形成可操作的策略,在实践中历练专业技能,研究中提升专业境界。
3.聚焦团队研修。瞄准一线、特别是农村教师的需求,发挥领军人的思想辐射,在系列研修中创新研修机制,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把专业的服务送给最需要的人。
二、 做成了什么?
在这样不断的坚守中,我们一张蓝图画到底,十年只做一件事,我们把目标聚焦在儿童教育和教师成长上。我们坚守着做“三高教师”的理想,努力建设一支学习、研究、实践、服务、创新的团队,在自身不断成长的同时努力带动众多一线教师的共同成长,使更多的学生能获得公平而有质量的学习。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难忘又美好的日子。
(一) 关注儿童,聚焦儿童教育。
还记得在2008年618成立大会上,周玉仁教授说,吴正宪老师是一本没有写完的儿童数学教学论。是啊,吴正宪老师不就是团队研修的重要资源吗?我们应该怎样聚焦吴老师的实践和思想呢?我们又该怎样践行和传播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呢?杨文荣教授告诉我们,感动后一定要行动。我们走进吴老师的课堂、走进吴老师的书籍……
• 阅读文献——追寻吴老师成长的足迹
• 深度访谈——说说我们还不知道的
• 课题研究——谈谈我们自己的想法
• 实践探索——在实践中历练提升
• 勤于笔耕——写出我们的研究成果
十年中,我们与吴老师一起在儿童数学教育的路上且行且思,不断完善,不断提升。儿童数学教育理论在我们不断的研究中渐渐清晰起来。
1.明确了儿童数学教育的内涵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们对儿童数学教育有了自己的理解。在我们的心中,儿童数学教育已经不仅仅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它还是一种理性精神,一种科学态度,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交流语言,一种特殊工具。因此可以说,儿童数学教育就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过程。
儿童数学教育由三个要素组合而成,即:儿童、数学、儿童数学教育。它自然构架起一个立体坐标系(见右图):
在儿童数学教育构架起的立体坐标系中,顶天立地的纵轴上清晰地书写着——“儿童”。它提醒我们,关注儿童是教育工作的关键。我们要把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坚持全面育人——这不仅仅包括“知识技能”、“认知风格”、“思维水平”的维度,也涵盖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关注“儿童”,才不会只关注知识本身,而忽略其他,才不会陷入学科本位。
坐标系中向右伸展出去的横轴上清晰地书写着——“数学”。它提醒我们,关注数学是我们学科独有的重要任务,无法替代。只有关注数学、研究数学规律、把握数学本质,才不会使教学偏离数学的轨道,让儿童拥有数学视角与数学思维,为教学注入数学的科学元素,不违背数学的初衷。
坐标系中支撑它从“平面”走向“立体”的关键轴上清晰地书写着——“儿童数学教育”。它提醒我们所从事的是儿童教育,教育是人与人的理解与沟通,教育是人与人的相互影响,因此教书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数学教育”是用恰当的方式让儿童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体会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感受数学思维独特的魅力,从而爱学数学、善学数学、会学数学,以便将来高质量地工作和生活。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是要理解儿童,研究儿童学习规律;二是要理解数学,研究数学本质属性;三是要理解数学教育,研究数学教育的规律。只有在理解和研究儿童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儿童数学教育。
2.完善了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体系
1)儿童观
“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天性,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我们心中的儿童是什么样子呢?
主要观点一:儿童是活生生的人
儿童是具有丰富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生命体。儿童有和成人一样的需要, 教师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 、善待儿童,让每一个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
尊重人格:童年是人格结构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儿童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教师不应把儿童看成是简单加工、塑造的原料,忽视儿童的主体性和独立性,而是要把儿童看作有独立人格的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儿童的合理要求、儿童的情绪和情感需要、儿童的选择和判断。
保护个性:一个儿童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没有重复, 各有特色。每个儿童都是完整、自由、独特的生命。自由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心理自由就是要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要顺应儿童自然生长的需要,努力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生态”。
主要观点二:儿童是发展中的人
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儿童是有潜力的人,但又同时具备不成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儿童,要注意开发挖掘儿童身上的潜能,促进儿童的自我成长,让其在自主探索中形成自信和创新能力。同时,儿童又是未成熟的个体,所以教师要包容、悦纳他们的错误 ,要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使之成为促进儿童再发展的新能源。
挖掘潜力: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这种潜能是积极的、发展的,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我们认为: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能”的发挥,并使之循着自己的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虽然他们尚未成熟,但教师要相信儿童,尊重儿童,以儿童为中心,“把儿童当成儿童看”。
宽容错误:6—12岁的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高峰时期,他们的身体、知识、能力、经验、心理品质、对问题的认识等均不成熟。儿童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完善与不平衡是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发展中的必然。学生犯错误的过程,正是学生不成熟的表现,是学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历程,是不可替代的成长经历。吴老师认为: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就要无条件地接纳他们的一切,宽容、理解、机智地面对学生的错误,真正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2)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数学教学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教学生会计算、会解题、会考试,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智慧的启迪,潜能的激发,人格的培养,同样要重视。使数学教学由单纯的数学教学走向丰富的数学教育,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主要观点:传递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
在数学教育中关注数学教育的基础价值、关注数学教育的思维价值、关注数学教育对培育人格的价值
(3)儿童数学教育观
2018年6月正是在建站那一天罗洁主任的一问:“为什么好吃的没有营养,有营养的不好吃?”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良好的数学教育不仅要有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要坚守“双重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吴老师鲜明的提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主张。
“有营养的数学教育”就是在儿童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有营养”主要指的是数学学习的内容与资源。
“好吃的数学教育”就是把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孩子口味的数学,孩子们喜欢的数学,爱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就是能给孩子们良好感受的数学。 “好吃” 指的是数学学习的方式和方法。
儿童只有在自己喜爱的方式中、氛围中,才能更有兴趣和自信的学好数学。这就是我们一直坚守的儿童数学教育的双重价值取向。因此教师必须善于改变自己已经习惯了的教学行为,要从儿童立场出发,换位思考,用心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真正读懂儿童、按照儿童认知规律教学。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儿童学习兴趣地激发和学习自信的培养,引导儿童对学习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望,让他们有机会经历刻骨铭心的数学学习过程,拥有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和丰富难忘的数学活动体验,从中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活动经验。让儿时的数学学习对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3.总结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策略
作为基础教育学科的数学,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重点。儿童数学教学不仅仅是数学的研究,而是儿童数学的教学的研究,更是数学教育的研究,这就要求我们找到有营养和好吃的契合点,要发展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知识与能力,同时要调和出适合儿童口味的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数学学习,实施友善儿童数学教育。
(1)创造儿童喜爱的教学教育的途径——“读懂儿童,读懂数学,读懂教材”
创造儿童喜爱的数学学习是数学教育的价值追求,实现这种价值追求的途径要回归到儿童、数学和教材中来。她在实践探索中深刻领悟到儿童是具有学习潜力的,但儿童是未成年人,其知识储备、自我意识和行为自觉性都不完备,需要教师恰当引导,而不是包办代替。学生具备成人所有的被尊重、被关爱、求知、审美和自我价值追求的合理需求,数学教学中应给予满足,为完善儿童喜爱数学奠定坚实基础。通过读懂数学和教材,利用一组组环环相扣又逐步提升的“问题串”将学生的主体探究的欲望充分激发出来,达到儿童喜爱数学教育的美妙效果。
(2)创设儿童喜欢的八大特色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重要的交往历程,课堂上不仅有知识的交流,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交流。课堂是师生用心对话、真情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课堂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场所。
吴老师认为,成年人有责任创设儿童学习的生态环境,激发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经验表明,高质量的数学教育就是引导孩子在童年学习中充满好奇与求知欲,让他们拥有对数学学习的良好感受和丰富难忘的数学活动体验,经历刻骨铭心的数学学习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有滋有味地学数学、做数学,并应用逐步养成的数学思维来认识和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吴老师创建了学生喜欢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为广大教师提供了有效课堂教学的模式借鉴。在实践探索中找到了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和体现儿童数学教育本质要求的课堂形式和教学组织策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创造了八种特色课堂:
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
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
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
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
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
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
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
纵横连通的简捷课堂
“真情流淌的生态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过程即是生命成长的历程,不仅需要知识的孕育,更需要情感的灌溉,这样才能构成和谐的富有生命力的生态课堂。
“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善于制造、把握、激发矛盾, 让学生的思维在跌宕中升华,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感受着智力活动的快乐。
“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关注每个儿童的一颦一笑,一喜一乐,把它作为理解每个孩子的信息资源,从而更好的因材施教。
“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说学生能懂的话,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诠释数学意义,用亲身的体验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解读已有的生活经验。
“纵横连通的简捷课堂”: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角度审视数学学习,将发展变化中的数学知识连成知识链,构建知识网,形成立体的知识块,让学生心中生长出纵横连通的“知识树”,使数学变得脉络清晰,简单明了。
“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让学生不仅满足求知的需要,还要满足心理与生理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体验学习”中获得被尊重,被认可,使学生体验自信与成功。
“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数学学习需要在实践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感悟。
“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精心呵护每个学生心中的“火种”,善于激起学生内心深处学习、求知、探索的欲望,使学生探求数学知识本源的愿望呼之欲出,以至于学生产生创造的意识。
这八种课堂紧紧围绕“创造儿童喜爱的数学教育”这个核心开发出来的,
(3)总结儿童数学学习的六种策略
吴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思想,让所有老师懂得:数学课堂延伸为数学生活,是每一个孩子真实、鲜活的人生!
①唤起兴趣与自信
“有趣的我才喜欢学!”这是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的。所以教师关注孩子的情感,保护好奇心的“火种”,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方法诠释数学的意义。让儿童在获得中产生愉悦而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这是促进他们进步的真正动力。带着兴趣和自信,他们开启对新学习的期待,在“想学---爱学---学会---会学”的良性循环中,方能萌发想象激发创造。
②走进生活学数学
给儿童创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重新解读”,让他们经历“再创造”的过程体验,感受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进程,激发积极的数学情感,培养数学的眼光、数学的头脑、数学的表达。
③活动中理解数学
活动是儿童智慧思维的源泉。儿童的指尖跳跃着智慧,要重视开发他们双手的功能,“手脑并用”中激发大脑潜能。因此教师不可代替儿童操作,要给足他们自主活动的时空,让思维在活动中开启,随着活动的发展,丰富感性材料,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基本学习能力的提升。
④问题串中发展思维
问题引领儿童学习,恰到好处的“问题串”,可以引发儿童的认知冲突,促使他们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又生成新的问题,激励儿童“从头到尾地想问题”,思维在由表及里的延伸中得到发展。
⑤交流表达运用数学
鼓励儿童敢讲话、会讲话、善提问、敢追问,与同伴在倾听的前提下进行交
流;鼓励儿童用自己原生态的语言诠释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讲数学”的过程中,呈现思维进程;鼓励儿童在“群言堂”的多向互动中,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⑥学会数学地思考
这是数学学习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科学方法,必须坚守数学教
学的规律,坚守儿童数学学习的规律。引导学生在多种数学活动体验中,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只有经历了数学化的学习过程, 才能凸显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全面性,使学生会思考、长智慧。
(4)明确了儿童数学学习中形成的五颗印
从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这是进步,正是这种进步让数学教育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使数学学习更加丰富、多彩。在数学教育理念和实践中实现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实现了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智慧的发展,完善了学生人格,使数学教育成为教人有自信、教人做真人、教人守规则、教人懂自律、教人懂责任、教人有毅力、教人会自省,实现数学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
总之,在教育整体取得进步的同时,有一个主题是我们永远不能忽视并要坚定守护的,就是儿童教育。北京市的儿童数学教育将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不断探索创新、不断研究实践,促使儿童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学习,获得健康、全面而生动活泼的发展。
(二) 关注教师,聚焦教师专业成长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把研修目标聚焦在教师执教能力的专业提升上,锁定在课堂实践,通过策划、设计、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师实践研修活动,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个体经验升华为有益于教师群体专业成长的资源,并引导一线教师在同伴学习中获得深刻的专业体验。
1. 构建丰富的资源库
工作站成立以来,我们一直把资源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众多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都是我们的指导教师是我们重要的资源,让我们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让我们的视野更宽阔,思想更深远。我们还把同行作为资源,在相互交流研讨中中取长补短共同成长,我们也把学生作为资源,倾听儿童的声音,让教育真实的发生。
吴老师也是重要的资源:
吴老师四十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了宝贵的财富,面对着吴老师这样一个资源库,工作站成立后我们首先聚焦吴老师的研究,我们搜集、整理、学习、研究、总结吴老师的吴老师专业成长资源,提炼吴老师儿童数学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完善和补充吴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我们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吴正宪教育思想与教法研究》、《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两个课题,以两个课题为依托,在吴老师专家的指导和引领下开展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感悟吴老师儿童数学教育的精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过滤感性、沉淀理性。从开始的粉丝到学习者、研究者,再到现在的传播者,最后成为资源的再生者。
2. 搭建成长的脚手架。
在工作站研修中我们尝试让教师在完成挑战性的任务中谋求自身专业成长的能力发展机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个教师只有在承担超越自身既有知识经验的专项任务往往能够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从而获得显著进步。来自我们团队成员的大量事实表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以及由此形成的责任意识和执著努力,的确是促使教师获得实质性发展的重要机制。
工作站以讲座、对话、访谈、读书、研究、实践、网络教研等多种方式汲取营养,源源不断的新信息,促进教师学习、思考、实践、再学习的良性循环,激发了队员们要做实践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实践者的决心。
通过学习完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
通过学习生成教学睿智,提高专业智慧
通过学习构建专业精神,树立教育信仰
通过学习促进同伴交流,形成学习氛围
正是在不断成长中,我们团队队员的专业知识、能力,敬业精神、态度,职业技能、情谊在发生着“由内而外”的变化,并探索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
3.摸索有效的方法策略
教师真正的成长一定是内心动力的激发,从被动成长转化为主动成长,激发教师内心成长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专业成长飞跃。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教育情怀
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是教育情怀。工作站的“个人规划”“读书推荐”“阅读分享”“名师讲堂”“送课下乡”“网络研修”“课题研究”等一系列措施,引领教师成为有境界、有情怀、有主张、有学识、有能力直至有“情怀”的教师,教育情怀是高于一切理论的最高境界!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读懂儿童
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是儿童数学教育观,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儿童发展”为本。遵循儿童本身及其数学学习的规律、需求,遵循的前提是尊重,尊重的基础是懂得,只有“读懂”儿童,才能更好地理解儿童,理解数学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真正价值。
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课程建设
工作站的全体团员在专业发展中的研修中,由被培训变为主动培训、变为培者;由接受资源、享用学习,到积累资源、分享靴子,再到建设资源、形成培训课程,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特别是探索教师网络研修的资源构建和资源实施、效应反馈,让教师的培训资源、培训方式、培训效应产生了“收放自如”“跨越时空”的效应。构建起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形成因地制宜的课程研修方式。
教师专业发展的品质——研究能力
我们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一个教师什么时候进步得快?(主动反思)一个教师什么时候能自觉主动的反思?(受到刺激)当一位教师受到“外部刺激”的时候才能引起主动反思,有了自我反思才能知道自己的专业需求,有了专业需求才能去想办法获得进步。这个“获得的过程”就是团员进行研究的过程,这些“需求”就是我们研修的内容。我们尝试改变了以往教师的教研活动方式,变“被他人设计被他人培训”为“我设计我研修”的互动研修活动。连续干预、跟踪渐进,在生动的课例比较研究中,获得深刻的专业体验。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常态课堂
团队研修所经历的最为深刻的体验,这种体验是有指导的、台阶式的、连续的。以案例研修为主线,采用行动干预的研究方法。实践中自觉顺应成人学习者的专业学习与能力发展基本理念和实践原则,有意识地引领团队成员深入远郊区县,借助精心设计的教研活动,引导基层教师深刻认识学科知识、学生知识和教学知识,在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中发展自身能力。
十年中来,团队成员共有31位获得了特级教师,10位获得了正高级教师,我们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于萍等5位教师先后获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赛课一等奖。刘劲苓、李兰瑛、王春秀、陈玉宏等老师的个人专著相继出版……春华秋实,团队中的很多成员也像他们一样在不断地成长着,体验着教师职业的幸福。
面对着教师的成长,吴老师总是说这是教育改革的政策好,这是区县的支持,这是队员们自身的努力,只有我们团队的成员心理清楚,我们是站在吴老师的肩膀上,是众多专家的扶持下能走到今天,才有今天个人的发展。
(三) 关注研修,聚焦研修策略和机制的创新
工作站的宗旨是“在提供高质量教研服务中培育优秀教师”,在服务中强调要满足基层教师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山区教师的需求,把专业的服务送给最需要的人。团队成员活跃在北京市的一线教学中,通过一系列富有实效的数学教师研修活动,服务北京市的每个远郊区县,并成立顺义、房山等10个农村工作分站,并在其他省市也成了18个分站,对成千上万名基层教师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北京教育均衡化的发展。
1. 构建了和谐的团队文化
为顺利开展工作站的活动,我们利用一年半的时间进行了筹建准备工作。做到方案制定到位、人员管理到位、研训机制到位、理念构建到位。在研修过程中,吴正宪工作站坚持发展基层教师数学教学能力的宗旨, 明确了以下基本研修理念:
工作宗旨:在提供高质量教研服务中培育优秀教师
价值追求:引导每位教师享受高品味的职业幸福
专业标准:高专业品格 高专业技能 高合作精神
研修方式:在服务中挑战自我 在合作中相互学习 在实践中发展能力
研修原则:巧在全程设计 重在课例研修 成在后续跟进 贵在资源建设
在多年的研修中,我们明确了以下主张:教师不仅是教研服务的对象,也是重要的研修资源。我们鼓励教师以同伴的身份参与研修过程和资源建构,使每个人的个体教学经验变成群体的专业资源,从而有效地增强教师团队的教学专业能力。我们倡导建立人人平等、民主和谐、资源互补、共同发展的研修文化。尝试让教师在完成挑战性的任务中谋求自身专业成长的能力发展机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一个教师只有在承担超越自身既有知识经验的专项任务往往能够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从而获得显著进步。来自我们团队成员的大量事实表明,承担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以及由此形成的责任意识和执著努力,的确是促使教师获得实质性发展的重要机制。
2. 形成了六大研修策略
团队尝试了“在服务中挑战自我、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在研究中沉淀资源”的研修方式。经历了一次次基于为基层教师提供专业服务的团队研修,我们从中收获了丰富的创新实践资源。经过大家不断总结和不懈实践,逐渐积累了大量成功实践案例及行之有效的研修工作策略。
研修策略一:名师引领 从成功经验中汲取专业养料
团队以吴正宪老师数十年的教学实践为资源,研究吴老师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课堂教学观,营造了“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堂”。团队定期开展名师大课堂活动,聆听他们对数学教育的见解、对教师专业的独特感悟,从教育专家的思想中汲取专业养料。
研修策略二:课例研修 借助精心组织的教学过程开展行为干预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引导基层教师以真实教学实践为研究载体,以课例研修为出发点,开展丰富多彩的研修活动:“双师同堂”、“同课异构”、“一课三上”、“模拟学生课堂”、 “菜单式、主题式和连续跟进式服务”等。这些新颖的研修方式,紧紧吸引了基层教师参与其中,并在互动分享、教学知识建构和激发改进行动中获得专业发展。
研修策略三:课后访谈 学生体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资源
我们依据学生是最直接的教学过程体验者也最有资格成为教学成效评价者的事实,每次现场教学结束后都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后现场访谈,以及时获取他们对于教学服务的体验和评价。来自孩子们对话当中对于教师行为的“感动”、“难忘”、“遗憾”和“希望”,激发了教师对自身课堂实践、自身专业素养及教育理念的深入思考。来自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引导教师带着新的思考再重返课堂进行实践改进。
研修策略四:同伴研修 在互动建构中生成教学实践知识
同伴研修是团队队员在平等、和谐、合作的氛围中,结合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问题,进行深度交谈与探讨。五年来,我们先后围绕上百个专题组织开展同伴交流,从中挖掘每位参与者的教学经验,在分享同伴经验的过程中注重从同伴身上汲取营养,提升了教师理性思考能力和对专业的敏感与自觉,不断促进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值得分享的是,设计和组织开展丰富多样同伴研修的实践过程中,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教学领导力的骨干教师;而且同伴研修也已成为积淀研究成果的重要工作机制。
研修策略五:“1+10+N” 发挥专业服务的辐射合作机制
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团队研修机制可以表示为“1+5+N”。这是团队近年来在教师研修实践探索中提炼出来的工作思路。
“1” 代表吴正宪其率领的来自北京市不同区县的72位数学教师组成的团队。
“10”代表远郊区县自发建立的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的10个分站,分别是北京郊区的房山(燕山)、延庆、通州、大兴、昌平、顺义、平谷、密云门头沟、怀柔分站。除此之外,我们还在应其他省市需求建立了18个工作站(基地校)。
“N”则代表通过总站和分站工作影响带动不同学校和区域教师这个大群体。我们通过总站、分站互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基层教师,即总站示范引领,分站补充、支持、拓展,已经形成的发展势态形成了一个带俩,俩带四个,四个带八个的几何级数发展的团队研修模式,让他们再去影响身边的同伴们,开发和生成更多的优质师资资源。
研修策略六:资源建设 增强对于实践过程的理性认识
团队高度重视研修过程中的资源建设,研修过程中产生出来的重要资源,将为后续的教师研修提供课程资源。团队所倡导的“资源建设”是指制订个人发展规划、阅读经典、对实践经验的加工与提炼、网络互动、课题研究以及构建标准等。
北京 门头沟分站的故事同样在在房山、顺义、密云等28个工作站发生着,从刚才的汇报中,我们看到分站在不断有享受总站输血的同时,也开始造血,在消费资源的同时,我们也在创造者资源。因为我们认为只会学习、模仿的教师成长是没有后劲的,要想让教师持续发展,一定要从外力的引领到内里的激发,激发教师自主的发展的内驱动力。
而基于问题解决真实的实践研究就是这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的内驱力之一。在研修中,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不断提升,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以问题为出发点,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研究、思考、甚至批判,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提升素养的目的。几年努力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只有通过研究才能激发老师的工作热情,才能使团队蓬勃发展, 10年团队的研修,我们深刻体会到研究的力量:研究让我们认识更深刻,让我们的思考更理性、让我们的视角更敏锐、让我们的方法更科学。让我们的团队更专业。
3.构建了六大研修课程
经过多年的团队研修实践,吴正宪小学数学团队构建了六大研修课程: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课程、新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课程、研究儿童需求和规律的课程、提高教师数学素养的专业课程、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实践课程、关注资源建设的团队研修课程。具体解读如下:
(1)吴正宪儿童数学教育课程
基于对于数学课程与儿童特点的深刻认识,提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学观,主张将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和适合于儿童平等参与体验的方式相结合,建构富有情趣又有质量的教学过程,落实“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位一体的儿童数学教育目标。为了帮助一线教师在了解理念基础上付诸自身教学实践,团员又将吴老师的课堂教学细化成“思维碰撞的”、“经验对接的”、“以做启思的”、“机智灵动的”、“追本溯源的”等八种数学课堂。
(2)新课程教学理念与实践课程
吴正宪团队在读懂教材、读懂儿童、读懂课堂的基础上,从大量的课例中梳理总结了日常教学中的有效策略,包括课前设计、过程调控、方法应用和思想文化四个层面,提炼出18项有实用价值的教学策略、经典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案例,帮助基层教师在自身课堂教学中带领孩子们共同享受“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3)研究儿童需求和规律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团队始终把尊重儿童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借助儿童日记的个性化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数学学习需求;力求站在学生的角度规划数学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设计组织教学过程。
(4)提高教师数学素养的专业课程
以感受数学世界的人、文、情为主线,紧密围绕小学数学教材相关的历史知识、数学家故事以及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编写。让学生在娓娓动听的数学故事中进入美好的数学世界,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高自身教学的趣味性和数学专业素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5)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实践课程
以数学教师怎样说课和数学教师怎样上课为实际话题,由全体72位团队成员实践“儿童数学教育”理念开展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录像汇集。既是他们参加工作站专业学习的成果呈现,也为没有机会参与学习的教师同行提供参考。
(6)关注资源建设的团队研修课程
我们秉持教师最为深刻的学习是来自有价值的、真实问题情境中的亲身体验、同伴交流、问题解决及反思建构过程这一研修理念。汇集了研修实践中积累的大量鲜活的案例故事,呈现了团队研修的实施方法、实践特色及其成效。团队以“巧在全程设计、重在课例研修、成在后续跟进、贵在资源建设”为研修原则,精心设计每次研修活动。
三、我们的经验分享
1.领军人作用的发挥很重要
团队建设的领军人是团队的灵魂人物。吴正宪老师不仅能带给学生高品格的学习体验,更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专业资源。吴老师的价值追求、实践研究、理论构建,释放出教育人至深的情怀,这是职业向事业转化,在成长中历练成功的典范,是所有教师专业发展的愿景、动力和资源。
2.团员的不断的自我挑战、自我突破是团队发展的重要保障。
工作站倡导教师在完成挑战性任务中历练教师的专业技能,发展教师的专业思想,培育专业情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重要方式之一
工 作站依托课题、研究凝聚、实践引领、自我反思的能动发展之路,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力点。引领大家在研究中工作,在研究中反思,在研究中改变思维。
4.大的资源观是团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工作站形成了人才资源库---学术专家、高校教授等;文本专业库----5+2+4,团员专著;网络资源库:北京小学数学教师研修网。
5.形成好的团队研修文化很重要
多年中,吴正宪工作站形成了民主、和谐、求实的文化作风。我们倡导建立人人平等、民主和谐、资源互补、共同发展的研修文化。让每一位教师在承担超越自身既有知识经验的专项任务往往能够极大地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需求和发展潜力,从而获得显著进步。
6.顶层设计是团队发展的根本保障
吴正宪工作站从筹建开始就一直重视顶层设计,从方案制定到位、人员管理到位、研训机制到位、理念构建到位,每一年618的回顾都是一次在规划再定位,保证团队的健康成长。
回望十年的路程, 在辐射带动,在明晰教育信仰中加点教育底气,从消费资源到创生资源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的蜕变过程,是由输血到造血的过程,也许会遇到困难,但是坚持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也是体验教师职业幸福的过程。
四、我们的成果
十年一直没有停下追求的步伐,工作站的资源逐渐丰富起来,成为了大家可以借鉴的资源库。
十年中,团队的研究成果丰硕,特别是近三年,理论体系不断形成,实践成果不断普惠全国的一线教师。
2013年,《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团队研修的创新实践研究》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014年,《提高农村教师执教能力的团队研修实践----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五年的工作探索》获获教育部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4年,团队研究成果《吴正宪教育教学文丛》荣获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2014年,团队研究成果《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团队研究成果丛书》获中国教育学会首届基础教育科研网络博览会一等奖
2018年,《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2018年,《儿童数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获教育部首届教学成果一等奖……
出版了团队系列研究成果。
经过多年的团队研修实践,吴正宪小学数学团队完成并出版了系列研究成果,包括《吴正宪的儿童数学教育——真心与儿童做朋友》、《团队研修的实践探索——来自吴正宪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站的报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师生互动共同创建有效课堂》、《儿童心中的数学世界——数学日记》、《翻开数学的画卷——感受数学世界的人、文、情》、《数学教师怎样说课——巧在设计》、《数学教师怎样上课——重在实施》等5本书和2套教学光盘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2012年这套书进行了修订再版。2012年10月,团队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支持下出版了《听吴正宪老师上课》、《听吴正宪老师评课》、《吴正宪课堂教学策略》和《吴正宪老师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2013年11月,团队成员的研究成果《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10月《小学数学基本概念教学解读》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17年6月出版了一套儿童数学教育丛书:《让儿童在问题中学习》、《让儿童在对话中学习》、《让儿童在涂画中学习》、《发展儿童数学关键能力》。
探索了网络研修的新模式
工作站建立了教师专业培训资源的网站,依据北京远郊区县数千名基层教师的需要,工作站创新的不受时空间限制的网络研修成为“沁”入教师日常工作的最需要的方式。全体团员变化身份按照“1:30”配比,肩负起培训农村教师的任务。导师带教机制,包括线上指导、互动交流,线下教学观摩,辅导实践性作业,连续反馈跟进。 由被培训变为培训者是一种挑战,也是获得更为深刻专业体会的契机。因为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讲给别人听”。
主持完成了教育部的多个全国培训项目
2008年~2017年,吴正宪带领团队教师先后主持参与了“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生远程培训项目”、教育部“义务教育新课程远程研修项目”、“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开发项目”、“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点资源开发项目”、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2010年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远程培训项目”教育部项目等。在上述社会服务中完善了《小学数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智慧与策略》等书,使得小学数学教师培训课程更加丰富充实,并且在实践应用中不断深化拓展。团员们完成了中央电教馆、中国教育台、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录制的“吴正宪特色课堂”(10集)等
经验资源向全国辐射传播
十年中,团队成员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数百次。面向全国召开工作站成果分享会每年两次,团队应部分省、市、区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及基层学校的邀请,建立了分站。如河北省的承德、兴隆、保定,辽宁省的大连市,重庆的南岸区,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包头市昆都仑区,河南省的郑州管城区,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平房区,山西的原平市等分站。
积累了大量过程中研究资源
每一次活动和研究都是一次反思和积累。10年中工作站积累大事记上百本,录像资料、照片详实,这些都成为研修的借鉴和基础,也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形成了个人研究的主张和经验
工作站的团员们边实践、边反思、边梳理、边提升,共同撰写出版18本数学教育丛书,录制了两套课堂教学实践光盘,其中记录了团队的研修历程。回想起这些年走过的路,虽然辛苦,但很充实。从消费资源到创生资源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的蜕变过程,是由输血到造血的过程,也许会遇到困难,但是坚持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也是体验教师职业幸福的过程,提升了教师的研究品质和专业水平。
回望十年的研修历程,团队在促进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得到了北京市各级领导的支持,我们要感谢北京市教工委、北京市教委、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领导的支持和帮助,特别要感谢10个工作分站的教委、教研部门和基层教师所做出的努力。
感谢外省市工作站分站的领导和教师的信任并做出的探索和努力。感谢陪伴我们10年的专家团队,感谢志同道合的团队伙伴们为团队发展与建设所做出的无私的奉献和艰辛的努力!
10年的团队研修还在继续,虽然10年的日子里有汗水、有泪水,但我们会怀揣梦想,坚守信念、一步一个脚印的行走在教育的道路上……
<前一篇: 院部机关工会联合机关党总支开展植树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后一篇: 基教所工会“仲夏夜”趣味健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