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直击
美国研究表明:小班化教学未必可取
近日,美国进步中心公布了关于小班化教学利弊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因小班化教学的成本很高,因此普遍实施小班化教学并非有效使用教育经费的最佳办法。若能选择性的实施小班化教学,把经费更多的用在提高教师素质和调整教师薪酬上,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更加显著的提升。
长期起来,政府、民众和教育工作者大多认为,班级人数越少越好,这样教师可以更加充分的照顾到每个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而目前已有的研究表明,班级规模并非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显著因素。
斯坦福大学学者埃里克?哈努谢克剖析了59项研究中关于班级规模的276个评估结果后发现,有11%的学生学习成绩与小规模班级成正相关,有9%与小规模班级成负相关,另外80%的评估结果与班级规模之间在统计学意义上差异并不显著。
普林斯顿的经济学家艾伦?克鲁格以另外的方法计算了评估结果,也只是将班级规模与评估结果之间的正相关比例提高到26%,总体上结果仍然呈现出负相关或者是差异不显著。对上述结论的一种解释是,班级规模只在某些情况下才影响学生学习成绩。
研究班级规模的首要困难是不同班级规模的学校之间存在着很多其他方面的差异。以富裕家庭子女为主的学校因资金充足从而缩小班级规模,这便容易导致一个错误的观念,即小规模班级更好,而事实上,学生的家庭特征才是小班化的真正原因。
鉴别班级规模与学习成绩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唯一可靠方法是比较学生在较大班级规模中的学习成绩和在较小班级规模中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否存在差异。美国田纳西州曾设计过一项“师生比例改进计划”实验,简称STAR,研究者将学生和教师随机分配到班级平均人数为15人的“小班”和班级平均人数为22人的“常规班”。在这项研究中班级规模受到了大幅度的缩减,减幅为7个学生,约32%。一年后STAR的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一年的学习,标准测验下,小规模班级中学习的学生,其成绩优于在常规班级规模中学习的学生15%。但是这一结果在一年后并没有持续增长,而恰恰在实验即将结束之时,在三年级末这一结果出现了下降。换句话说,班级规模影响的强度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不同的时间结点。
缩小班级规模就意味着需要聘请更多的教师,建更多的教室。有专家指出,学校的财务经常很有限,思考每一美元的正确花费不是“它会有什么积极的作用?”,而是“这是花费这些钱的最好方式吗?”缩小班级规模的支持者们说,一个能产生任何利益的政策,都是值得这个成本花费的,但是只有当没有别的可选择的政策的时候,才做此选择。从利润和花费来说,还有很多教育政策值得认真考虑。正在形成的一个共识就是教师效能是一个最重要的影响在校学生学习成绩的决定因素,所以教师招聘、保留和激励政策应该被放在首位。
根据美国进步中心网站相关信息编译整理 2011-8-26
英国将扩大高校学生会的作用
在近日公布的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白皮书――《以学生为核心》(Students at the heart of the system)中,英国保守党政府提出,工会是民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会能够促进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政府将扩大高校学生会的作用。
白皮书中指出:学生会能够向高校清楚表达他们的利益,能够代表学生提出他们的主张,并直接支持学生的需求。学生会的这些作用在未来将越来越重要。我们希望通过扩大学生的作用帮助更广泛的学生代表(如课程代表),有效参与系及课程层面的工作。
白皮书中还明确:政府将在明年的“全国学生调查”中增加一个对学生会的意见的问题,以帮助学生会监督他们的工作。
英国“全国学生会”主席莱姆?伯恩斯说,尽管他们不喜欢白皮书,但是非常欢迎政府对学生会的支持,这是他们游说政府20年来的结果。白皮书清楚表达了学生会在英国的重要作用,同时认为学生会的作用应该被增强,让学生会作为有力的代表机构,参与到制定学生纲领及学生参与战略中来。
高等教育顾问亚伦?波特认为,白皮书与20世纪90年代完全相反,那时的保守党一直试图关闭学生会。学生领导的活动获得高校支持并允许其繁荣,对于学生在就业之前获得丰富的阅历非常关键。
编译自《澳大利亚人报》2011-7-11
澳大利亚公布留学生数量下降的影响分析报告
澳洲大学联盟近日公布一份委托研究报告,提供了对留学生数量下降的影响的独立评估。报告通过分析澳大利亚留学生总支出和各产业部门的总支出,分析了留学生数量下降对于高等教育部门的影响以及对于更加广泛的澳大利亚经济的影响。
这份研究报告指出,国际教育产业的衰退打击的不仅仅是高校,整个澳洲经济都将受到负面影响。到2015年,留学生源的流失可能带走5.7万个本地就业机会和62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
报告称,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推高技术劳动力需求的时期,大学留学生数量减少3成将激化技术短缺的形势。大宗商品价格升高带来的部份好处也将被技术缺口、高通胀和高利率抵消。政策向“更小的澳洲”转变将给宏观经济造成重大影响,绝大多数澳洲家庭都将蒙受终极损失。
报告预测今年高校留学生入学人数将下跌25%,明年出现复苏,2013年重新增长。但是,如果该产业继续采用2009年的经营模式,新留学生的数量仍将比澳洲应有的水平少3成,而且这种低迷的状况至少会持续十年。
报告认为留学生注册率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包括近期联邦政策有关学生签证规定以及常规技能移民计划等政策的改变。因此建议:加大对海外分校的投资,并主张国际学生应免受新技术移民政策的限制。
莫纳什大学人口学家比瑞尔同意报告中所说的,国际学生流失的后果可能比预想的更为严重。但他并不赞同让留学生豁免于技术移民政策的限制。他认为:“招生名额的销售不应基于移民,而应该基于教育质量”。
编译自澳洲大学联盟网站 2011-7-8
澳大利亚公布全国研究生调查结果
近日,针对澳大利亚研究生进行的最大一次调查――“全国研究生调查”的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研究生(54%)计划未来从事大学教师职业。但调查结果同时也揭示,这群未来的大学教师感觉,他们的学位并没有让他们在大学期间准备好如何当一名大学教师。
该调查于2010年7月由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ACER)与“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合作展开,39所大学中有38所参与了调查,收到了12000名目前正在攻读博士和课程研究生学位的学生的回复。
参与调查的研究生们指出:他们的学位为将来从事大学研究和发表文章做好了有效准备,但是在培养他们承担大学教学任务以及相关的规划方面却没有做好有效准备。参与调查的所有研究生中只有14%的人指出他们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过教学培训,而在有志于当大学教师的学生中,这一数据稍微高一些达到16%。
来自大学研究生教育领导的反馈也表明,教学培训目前在大多数高校的教师招募过程中很不受重视,许多大学倾向于在把毕业生安排到教学岗位后再提供这样的培训。
有关专家认为,该调查的发现为审视目前澳大利亚研究生培养方式提供了重要机会,澳大利亚的大学教师队伍也将因此获得再生。
编译自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委员会网站 2011-7-7
澳大利亚仍将重视学校传统纸笔书写教育
近日,美国大约有40个州决定采用“州通用核心课程标准”,其中包括将传统纸笔书写教育调整为非必修课程,各校可视情况自行决定是否开设此课程。取而代之的是电脑键盘输入等现代书写方式。
对此,澳大利亚各州教育厅表示不认同此项美国教育政策,认为传统书写教育是训练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因为使用电脑越来越普遍,就偏废书写教育,应将二者同等兼顾。目前澳洲各州高中生的考试仍采用纸笔书写方式进行,同时,澳大利亚各州教育厅还表示,澳洲会继续将学生的书写训练列入课程。
来自悉尼的专家对美国学校将逐步取消书写训练感到惊讶,他们认为书写训练对中小学生绝对有必要,电脑文字输入训练倒不一定非得在学校内完成,因为学生在家有充裕的机会进行自我训练;另据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习惯使用纸笔书写的学童更能写出比较完整的句子,书写能更促进大脑的发育。
编译自《澳大利亚人报》2011-7-24
澳专家建议:政府对学校的资助与学业标准结合
近日,澳大利亚公立学校注资审查委员会委托的一份报告提议:政府应基于学校培养学生达到特定标准的成本来对学校进行资助,同时还应将招收足够的后进生作为政府拨款资助精英名校的前提条件。
这份由“艾伦顾问集团”完成的报告提出了一个新的、将教育成本与教育成就联系的体系――“全国学校经常性资源标准”(The National Schooling Recurrent Resource Standard)。该标准使用全澳统考成绩来计算哪些学校达到了全国最低标准,同时使用从“我的学校”网站上获得的学校的财务数据来估算各校达到这一标准的生均成本,从而帮助政府决定该给每一所学校拨多少钱。
“公立学校注资审查委员会”形容这份报告“为各级政府资助学校的方式提供了一个有着根本革新意义的模式”。联邦学校教育部长盖瑞德也称这份报告将在学校注资审查委员会制定最终建议报告时起到帮助作用。
编译自《澳大利亚人报》2011-8-31
印度理工学院又增新校区
据《印度时报》报道,哈里亚纳邦(Haryana)政府为德里理工学院提供了100英亩的新校址,德里理工学院将在那里建设新的分校区。
新校区建成以后,将会解决印度理工学院面临的一系列因校园面积有限引发的问题。比如无法建设更多的研究实验室,学生数量增加导致原有校园无法满足需求等等。目前德里理工学院的学生总数已将近8000人,师资短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编译自印度时报网站 2011-9-5
海外信息一览
欧盟将大幅增加教育经费预算
欧盟委员会最近向欧洲议会提交了2014-2020年财政预算建议案,其中教育经费的预算增加最多,从87.6亿欧元增至152亿欧元,增幅高达71%。同时,欧委会提出了教育培训和青年领域的综合计划“教育欧洲”(Education Europe),理顺和简化现有项目申请程序和监测评估等。现有教育和培训计划项目将重新命名,均冠以“伊拉斯谟”品牌。“教育欧洲”综合计划将着力提高欧洲人力资源的知识和技能,并促进人员流动。
“教育欧洲”计划包括三个重点优先领域:一是支持跨国学习的流动性;二是推动教育机构与产业界的全球合作,以促进教育、创新和创业的现代化;三是提供政策支持,收集关于教育投资效益的例证,并帮助成员国实施有效的政策。此外,该计划将辅之以结构基金,对教育和培训项目提供资助,例如,在2007-2013年期间大约72.5亿欧元被用于整个欧洲地区的教育和培训,预计2014-2020年将保持同一水平。
目前,欧盟教育培训经费主要用于以下方面:伊拉斯谟大学生交流计划、达芬奇职业培训计划、夸美纽斯师资培训计划以及格伦特维成人教育计划。这些计划占了目前的资金(71亿欧元)的大部分份额。而其它重点计划,如旨在提供更多的非正式培训机会的“青年在行动”计划(Youth in Action)和与非欧盟国家开展国际学生学者交流的“伊拉斯谟世界计划”,则是分开管理的。上述所有计划都将成为“教育欧洲”计划组成部分。
欧委会主席巴罗佐和教育文化青年委员瓦西利乌在不同的场合都强调,这个预算对于年轻人是一个极好的消息,今天投资教育和青年,就是投资欧洲未来的经济增长。
瓦西利乌指出,我们希望帮助青年培训技能并增强其流动性,使他们有更好的就业前景。目前每年约40万欧洲青年从我们支持的赴国外研究、培训和志愿服务的项目中受益,但名额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额外拨款将意味着我们可以每年多支持30多万青年。
欧委会是欧盟对内对外政策的主要执行机构,上一个七年期(2007-2013)财政预算于2013年底结束。新的七年期(2014-2020)财政预算支出共10250亿欧元,比前期预算增长5%,年财政支出约占欧盟当年GDP的1.05%。欧委会就2014-2020年财政预算已多次同欧盟各成员国政府、社会各界进行谈判磋商并达成基本共识。
欧洲议会须于2012年底前通过该预算建议案,以便留出充裕时间让欧盟理事会做最后决定(财政预算原则上需欧盟成员国一致同意)。据悉,欧盟议会将于今年秋季讨论由欧委会提交的欧盟2014-2020年度财政预算建议案。
摘编自中国驻欧盟使团网站 2011-7-18
2011-2012世界大学排行榜发布
根据著名的QS高教信息中心公布的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行榜,英国剑桥大学连续第二年高居榜首。这是剑桥大学继去年取代美国哈佛大学连续六年的榜首位置后蝉联第一。
今年的QS大学排名和去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依然是美国的大学在排名前列占据统治地位。在排名前10的大学中,美国占据六个,英国占据四个。美国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耶鲁大学分列第2位、第3位和第4位。牛津大学排名比去年上升一位至第5位。排在第6位至第10位的大学分别是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和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
亚洲大学排名最高的是香港大学,位居第22,紧随其后的是排名第25的日本东京大学和排名第28的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也都进入了排名前50,分别为第37和第39。进入前50的中国内地大学是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排名分别为第46和第47。
摘编自BBC英伦网 2011-9-5
美国公立中小学教育经费及与国际教育经费比较
美国联邦教育部统计中心近日出版的《美国教育状况2011年》(The Condition of Education, 2011)显示:美国联邦政府对中小学的补助持续增加,
在1989-1990至2007-2008年间,美国中小学支出从3560亿美元增加为5990亿美元,经过通货膨胀调整后增加68%。其中,联邦政府增加125%、州政府增加73%、地方政府增加56%。三级政府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重也因此有所改变,地方政府支出所占的比例从47%降至44%,州政府几乎没变,仅从47%微增至48%,但联邦政府从6%增加到8%。各州教育经费来源各异,其中25个州主要来源于州政府,15个州及首都华盛顿特区主要来自地方,有10个州没有特别区分。联邦补助所占比例最高的州包括路易斯安那州(17%)及密西西比州(16%),最小的州有新泽西州及康涅狄格州,各仅占4%。
在支出方面,1989-1990年中小学生均经费为8464美元,2007-2008增长至12236美元,增加39%。2007-2008年,每位学生教育成本中,教职员工资占61%,学生及教职员支援津贴占14%,运营及维持费用占10%,行政支出占8%,交通及食物支出占4%。
各州及州内的差异方面,各州差异明显,从1989-1990各州差异性为72%增加为2007-2008的78%。但州内学区的差异从28%降为22%。
与OECD国家相比,美国2007年中小学生均教育支出为10768美元,比OECD国家平均水平7401美元高。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国生均教育成本为27010美元,是OECD国家平均水平12471美元的两倍多。
以2007年教育支出占GDP比例而言,在OECD国家中,美国居第二(7.6%),最高为冰岛(7.8%),其次是以色列(7.4%)、丹麦(7.1%)、韩国(7%)。另外美国中小学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为4%,高等教育支出占3.1%。
摘编自《台湾教育部电子报》2011-9-1
2011年法国大学生购买力年度调查公布
法国大学生全国联合会(UNEF)2011年8月22日公布一项大学生购买力年度调查,分析了2011―2012新学年法国大学生“开学篮子”所需费用的演变情况。根据UNEF连续第7年公布的这项调查结果,2011年新学年法国大学生的必需开支与去年相比增加4.1%,是通胀率(2.1%)的近两倍。
法国大学生费用开支中,与往年一样,最令人头痛的无疑是住房。房租是大学生(或其父母亲)一年开支中最重要的预算项目。据调查,60%以上的法国年轻人在开始高等学业时离开父母家庭,单独租房;房租占一个法国大学生预算开支的近一半,而且每年都在不断上涨。
据调查,巴黎市内今年住房租金的涨幅达8.9%,外省的房租涨幅虽然低,只有1.9%,但也高于住房补助的涨幅。据UNEF的观察,2010年至2011年间,大学生住房补助却只涨了1.1%。
交通费对于在大巴黎地区上学的学生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今年巴黎大区通用的公交车卡涨价3.9%;特别对于享受奖学金的学生来说,还得忍受一个痛苦事实,即中央政府以巴黎地区大学生与其他各地大学生平等为理由,从今年9月开学起取消原来发给巴黎大区奖学金生的每年153欧元的公共交通卡补贴。
大学生开学的必需开支还包括注册费?社会医疗保险费和大学生食堂费用。据UNEF的调查,近年这些费用的平均涨价幅度为4.4%。
大学生生活开支年年上涨导致不少学生仅依靠奖学金已很难维持生活。据UNEF公布的数据,27%法国大学生享受一项按社会标准颁发的奖学金,另外73%大学生则得依靠家庭资助和自己工作挣钱。而对于奖学金享受者,即便是享受金额等级最高的每月460欧元的奖学金,也只能应付大学生生活开支预算的50%。
摘编自《感觉法兰西》网站 2011-8-24
德国公立大学学生数近3年增加约20万
目前,德国公立大学在校学生人满为患。德国教授及讲师协会发言人马提亚斯?雅罗赫说,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造成了学生拥挤这一状况。该协会要求德国联邦政府在教育上投入更多的资金。
雅罗赫说,根据德国统计办公室公布的数据,在过去的3年,大学已经增加了约20万学生,人数增长约10%。预计到2020年,学生人数还会增加30万。据歌德大学学校发言人奥拉夫?卡尔滕博恩介绍,该校学生人数已经突破3.8万,在过去3年间增加了7000人。卡尔滕博恩说,很多系的学生人数已经超出了最大容量,而这种压力还在上升。法兰克福大学成立了特别工作小组,旨在解决大学学生过多的状况。该小组成员弗洛里安?穆斯说,很多学生都抱怨教授、教室不足的状况,学生团体可能考虑组织抗议活动。
造成大学人数上升的原因有:人们对高等教育所带来的机会的渴望、强制兵役的取消(更多的德国男性加入大学入学竞争)和高中课程的缩短。
摘编自《世界教育信息》2011年第6期
印度家庭教育支出十年间增长360%
印度政府统计局日前公布的第66次(2009-2010)全国抽样统计调查资料显示,印度家庭近年来对于孩子的教育投资及卫生医疗方面的支出,明显大幅度增加,成为家庭最主要的支出项目。
调查显示,在1999年至2009年的10年间,农村地区家庭收入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增加70%,城市地区增加78%,但是用于教育的支出,农村地区则增加了378%,城市地区增长了345%,平均增长率为360%。如果扣除通货膨胀及年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农村地区家庭教育支出仍增长了162%,城市地区则增长了148%,平均增长率为155%,比用于卫生医疗方面的支出的平均增长率144%还高,成为印度家庭的主要开支。就家庭支出中用于教育支出比例而言,2004-2005年间的调查统计资料为农村地区40%,城市地区57%,但在此次调查中,这一比例上升到农村地区63%,城市73%。此外,利用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的教育设施的家庭数量也有明显增加。
此次抽样调查时间为2009年7月到2010年6月,涵盖全国近7500个农村及5000多个城市的20万户家庭。
摘编自《台湾教育部电子报》2011-9-1
专家视点
各种大学排行榜说明不了什么
近日,在“QS世界大学排行榜2011”公布之时,一位专门研究全球大学排行榜的欧洲专家指出:各类大学排行过分夸大了高校之间的差异。这位受“欧洲大学联合会”委托完成商业性大学排行榜综合研究报告的安德鲁斯?拉夫杰教授认为,未来学生将不会太关注一所大学在榜上的名次。在全球榜上的所有大学都非常优秀,排在最前和最后的大学之间的差异并不大。由于排行榜只报道了世界现有大学的一小部分,因此这些大学必然都是精英,但没有排进去的其他16000所大学仍然也在正常运行。
研究中,拉夫杰教授分析了一些主要的商业排行榜所用的一套方法,认为它们都有明显的方法论局限。首先,他认为负责排行的人的工作不透明,缺乏方法论基础,也没有对指标的实际内涵做出解释。目前并没有合适的指标来测量高质量的教学,没有人知道合适的生师比到底是多少?
其次,拉杰夫教授指出,由于排行者只依靠杂志引用数量来评价大学的研究水平,这就将一些使用非杂志的出版物的学科排除在外,不可避免会强调自然科学和以数学为基础的学科。另外,他认为增加评估指标的数量并不能改变什么,一些排行榜使用了很多指标,但是使用21个很烂的指标并不比使用5个好指标强多少。
尽管存在以上这些缺陷,但拉杰夫教授认为商业性排行榜目前没有替代品。目前,欧洲正致力于开发一个认证排行机构是否合格的质量体系,但这并不能取代排行榜,另外制定一个适用于全球排行机构的标准也不现实。
编译自《澳大利亚人报》2011-9-5
我们的孩子是否已经输在起跑线上
近日《人民日报》高级编辑袁?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应试教育、成绩至上,孩子是否已经输在起跑线上”的教育时评。
他指出,暑假本应该是学生们的快乐日子:旅游度假,打打球、游游泳,有空读点儿自己喜爱的图书……可是各种各样的暑期补习班、大量的暑假作业使学生们的假期比平时还要忙,学生们玩的权利被完全剥夺。如上海等地的“暑期一站式托管班”里,周一到周五的课程,每天从上午8点半安排到下午6点,作业一门接着一门。而初三和高三的学生就更可怜,度假对他们是一种奢望。
应试教育压得中国孩子喘不过气来。学期中,家庭作业太多,每天做完家庭作业加上预习,已经到了睡觉时间,大多数孩子根本没时间读教科书以外想看的书。外国教育家有名言:“那些除了教科书什么也不阅读的学生,他们在课堂上掌握的知识就非常肤浅。”中国眼下的教育制度正在大量制造这种“非常肤浅”的人,中国孩子除了学校的题、题、题,分、分、分,已经无暇旁顾。没有时间无压力阅读,缺少时间体育运动(有统计说美国孩子平均每天运动三小时,中国学校正在为保证一天一小时努力),没有闲暇听音乐会、进博物馆……
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下一代,除了死板的应试是强项,其他都是弱项。在应试教育、成绩至上的今天,除了语、数、外、理、化的考试,新一代的中国人在身体素质、意志品质、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是否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长此以往,再高的GDP,我们也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1-8-9
深度调查
120万名家庭经济实力较好的美国儿童在家上学
在国际上,“在家上学”有一个通用英文词汇“homeschooling”,这是美国19世纪末开始萌芽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20世纪50年代蓬勃发展。当时,社会上一些拥有较好经济实力和较高文化素质的中产阶级家庭,由于认清了学校教育的程序化、机械化等弊端,同时出于宗教、安全等方面的考虑,不愿将孩子送入学校,从而选择了自己在家教育孩子的方式。他们自己带领孩子学习,更加关注孩子的个性、天赋和兴趣点,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和学习重点。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各州陆续出台相关法律,确认在家上学的合法地位,并出台相应支撑体系。1993年秋季,“在家上学”最终在美国50个州实现合法化。“在家上学”的孩子虽然拿不到正规学校的文凭,但可以凭借全美大学入学考试SAT(相当于中国的高考)的成绩获得大多数高等学校的承认。
在美国,各种各样的调查统计显示,在家上学的儿童比例增长很快。1985年,仅有5万名在家上学儿童;到1992年,则有30万名在家上学儿童;1999年,美国教育部估计数量已经达到85万人。美国驻华使馆中文资料显示,2004年有多达120万名美国儿童在家里接受教育,在家上学已经成为美国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教育形式。
一项研究表明,在美国范围内的标准化学术成就测试中,在家庭学校读书的学生成绩胜过公办学校的学生,并且各学科的分数差异都在30~37个百分点。
现今“在家上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实践已经作为一种教育自由选择运动被推广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英国、泰国以及我国台湾及香港地区。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1-9-5
调研结果显示: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仍旧很严峻
9月2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颁布《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介绍说,参加这次调研的学生达到34万多人,涉及31个省市的27个民族。总体来看,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有所改善。其中有两项指标是从1985年六部委首次进行调研以来,20多年里第一次停止下降趋势,分别是肺活量和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调研显示,在所有年龄段和所有测试人群中,肺活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成绩、反映身体柔韧度的坐位体前屈和反映耐力素质的耐力跑等项目比2005年有部分提高,反映力量素质的握力成绩全面提高。
但是,在中小学生体质状况出现好转的同时,大学生人群的身体素质仍旧延续下滑的趋势;中小学生营养过剩的情况普遍,超重和肥胖比例城乡都持续增加;在所有年龄层,近视的比例都在上升,而且有向低年龄层次扩散的危险。杨贵仁说:“虽然全国学生体质总体有提升,但提升效果不明显,某些个别方面还有下降趋势,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仍旧很严峻。”
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普遍低于中小学生,大学生过多的将时间用于上网、看电视、玩游戏机。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也是令人非常担忧的情况,学生学业过重是很重要的因素。
摘编自《现代教育报》2011-9-5
责任编辑 邹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