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33期:生存竞争观念待纠正

发布时间: 2009-11-12 来源: 京教育科研网 发布者:ym

 

 

海外直击

 

UNESCO:全纳教育的成功是构建全纳社会的关键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全纳教育政策纲要》。《纲要》指出,全纳教育的成功是构建全纳社会的关键,而全纳教育的实现需要各相关方达成共识。推进全纳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具有清晰而完备的原则,以保证能够促进系统性发展,并兼顾到社会的不同阶层,同时,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从而将共识付诸实践。

一些重要的举措包括:

l      就全纳教育所涉及的范围、可用资源等进行本地区形势分析;

l      形成保障每个人享有受教育权的观念;

l      就全纳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达成共识;

l      完善立法,保障全纳教育的推进与国际惯例、国际声明和国际提议等相一致;

l      发展本地区的教育容纳能力;  

l      开发测评全纳教育与素质教育成效的方法;

l      开发学校――社区联动机制,以确保适龄儿童入学并坚持完成学业;

l      帮助教师明确自身角色,并深刻理解课堂中多样性的融合。

编译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2009-10-10

世界教师日:为构建未来 现在就投资于教师吧

2009年世界教师日的主题为:为构建未来,现在就投资于教师吧!

今年的世界教师日主要聚焦于全球性教师短缺、充实教师队伍及提高教师素质所面临的挑战等问题上,而当前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也给教育预算带来越来越大的压力。

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显示,为实现2015年普及初等教育的目标,全球范围内需要招聘1030万名教师,即在20072015年这8年时间内每年招聘130万名教师。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说:许多国家正在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做着巨大努力,但如果不能招聘和培训更多的教师,教育目标将难以实现。各国不能因金融和经济危机而削减教育预算。减少教育经费支出将对教育质量产生巨大的短期与长期的严重影响。他对20062007年观察到的基础教育援助下降22%感到深切忧虑。他强调说:这是我们坚守承诺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削减援助将会严重威胁到自2000年以来许多低收入国家所取得的进展,特别是在非洲,那里的教师短缺情况最为严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尼古拉斯?伯内特指出:许多国家的学习环境已经十分恶劣高生师比、教师沉重的工作负担、教师招聘冻结以及培训不足,将会加重已经存在的教育质量低下的状况。不进行教育投资,尤其是不给对学生成绩具有最重要影响的教师进行投资,我们就不可能令经济复苏。

注:为纪念教科文组织/国际劳工组织1966年联合签署《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书》,自1994年以来每年105日被定为世界教师日世界教师日旨在颂扬教师为各个级别提供优质教育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编译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9-10-6

OECD探索评估和促进社会进步的新方法

评估社会的进步与失败,除了经济指标外,还需要一套更加宽泛的评价体系。2009102730日,来自环境、发展、商业和社会事务等方方面面的国际专家将齐聚韩国釜山,共同讨论并制定影响生活质量的各领域统计指标。

本届世界论坛由OECD发起,由OECD、欧盟、伊斯兰大会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共同主办,韩国统计局承办,主题为:“统计、知识和政策――跟踪进步、制定愿景、提高生活质量”,是OECD正在进行的“评估社会进步”项目的构成部分。本次论坛也是对今年9月召开的20国首脑会议的一个回应,该首脑会议倡议开发一套评估社会进步的新方法,更好兼顾经济发展的社会和环境等多个维度。

本次论坛还将成立“国际专家委员会”,国际专家委员会由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里兹领导,它呼吁评估经济成绩和社会进步的侧重点应该改变,应该从一套基于生产的指标体系转向一套基于人民福利的指标体系

此次论坛涉及众多专题:从不公平到城市发展;从气候变化到福利。众多国际机构将提交与促进发展以及评价发展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指标相关的计划。

编译自OECD网站 2009-10-6

欧盟报告:性别差异在教育领域长期存在

欧盟最新一份关于性别与教育的独立研究报告显示,尽管近年来缩小性别差异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学科教学、学业成就和教育培训等方面,性别差异和性别不平等依然存在。研究人员指出,教育领域的性别差异与其他诸如社会地位、种族、民族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人员建议决策者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些因素。

这份研究报告主要探讨了如下问题:

l      性别不平等在学校、劳动力市场及整个社会当中是如何产生及发展的?

l      为什么男生的辍学率高于女生?

l      为什么女性在数学、科学和技术等学科及相关领域中很难获得认同?

研究人员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不能孤立地看待学业成就上存在的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决策者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不要把女性和男性作为同质体一概而论。

这份报告的主要结论是:

读写能力:研究人员发现,不管是阅读兴趣还是读写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性别有关。研究证实,工薪阶层家庭的男孩(不论种族和文化背景)出现读写困难和辍学的可能性最大。

学术领域:性别对某些学术领域的影响仍然存在。男性主导着科学、建筑和工程领域,而女性在艺术、人文和临床看护等领域占据主动。

父母和同龄人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和同龄人在性别差异这个问题上施加了很大影响。他们固有的模式化的性别区分加深了性别不平等。因此,教育者的态度对于改变现状至关重要。

学生分流:研究报告指出,一些国家高度分流的做法(指把学生按能力分班)非常不利于女生在数学和科学方面的发展,也有可能把有潜质的男生分流到较低水平的班级。

编译自欧盟委员会网站 2009-10-5

美国:SREB提出高中改革方向和目标

日前,美国南区教育委员会(SREB)在其提高高中生学业成绩与毕业率的分析报告中提出了高中学校进行改革需要把握的主要方向。

设定提高毕业率的更高目标:学校需要确定提高毕业率的更高目标,而不是满足于将辍学率维持在尚可接受的水平。当前《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所设定的最低目标是毕业率逐年提高0.1%,仅仅达到这一指标还远远不够。

对不同学校区别对待:各州应当针对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政策目标应当能够激励教师提高学生毕业率,而不能令其因目标难以实现而丧失信心。只有给出适宜的目标和方法,学校才有望不断改进。

各区和州需要参照更多更高的进步指标:各区和州不能满足于低水平标准测试中的微小进步,要参照更加宽泛的指标,比如大学先修课程的成绩、国际文凭的获得、通过行业认证的学生数、大学入学率等。

选拔进步显著的学区、学校和教师:要选拔出那些取得了切实进步的学区、学校和教师,分析和分享其进步的经验。当前的问责制主要是告知学校其不足之处,事实上,学校教师对存在的问题大多已经了解,他们更需要的是能够帮助其实现目标的指导和可以借鉴的经验。

区分“缺少能力”和“缺少勇气”,制定不同的改进政策:一些教师知道他们需要改善,但缺乏改变的勇气,这些教师需要被激发;另一些教师则需要获得更多开展有效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学校领导者需要明确学校教学如何能够得以改善。

为每个学生提供良好机遇:不是每个学生都需具备大学文凭,但是每个学生都需要良好的机遇。要提供多种路径,帮助学生做好上大学或者开始职业生涯的准备;要设定更高的毕业门槛;教育工作者须尽最大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要保证教育工作者获得相关支持。

开展严格、有效、有吸引力的教学:目前很多州没有设定严格的教学标准,以致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潜能发展。要通过严格的、与学生自身及其未来相关的教学来吸引学生专注于学业,这一点至关重要。

编译自美国《教育周刊》2009-10-14

美国:教师受惠于经济刺激法案最为显著

 

来自美联社收集于几个州的数据显示,教师职业相比其他职业,受惠于拨款7870亿美元用于救市的经济刺激法案最为显著。加利福尼亚州,教育救市金帮助公立学校挽救或创造了6.2万个工作岗位;犹他州,挽救了2600个教学岗位;密苏里州,挽救或创造了8500个学校工作岗位;明尼苏达州,挽救或创造了5900个学校工作岗位。数据还显示,在加利福尼亚州和犹他州,因救市金而挽救或创造的全部工作岗位中,教育领域的占到了三分之二。而在密西根州挽救和创造的1.95万个工作岗位中,教育领域的占到了四分之三。

建筑业也被认为是受惠于经济刺激计划较为明显的行业之一,但是与教育行业相比,建筑业的项目需要招标和签订合同,程序较为复杂,而对于教育行业而言,只要经费划拨到位,教师工作岗位即可迅速给予保障。

美国白宫经济复苏办公室的发言人Elizabeth Oxhorn也明确指出,“在经济艰难时期,经济刺激法案首先确保了成千上万的教师与建筑工人的工作岗位。”

编译自美国《教育周刊》2009-10-12

教育体制三特点助芬兰教育成功

2000年起连续公布的经合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的评价报告显示,芬兰教育成效均名列前茅,成为世界典范。芬兰某小学校长,一位工作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和教师培训官Martti Hellström先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2009年世界教师日而举办的圆桌会议上简要介绍了芬兰教育体制的特点。

首先,芬兰学校的高品质首先取决于对教育者的信任,这意味着教育部门几乎从不对学生的成绩以及学校之间进行排名。此外,深厚的教育历史作为一种追求文明的力量,激励着人们对教师职业满怀敬意。这使得在芬兰有这样一种可喜的现象,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都更加希望成为一名教师而不是医生或者律师。因为人们都把教师当作专家,家长们都非常尊重教师。

其次,教师职业需要最好的候选人。在芬兰,要成为一名任课教师,需要接受56年时间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培训。接受培训的教师们并不仅仅是学习书本理论,他们会被要求用教学的思维来思考。同时,教师们也被给予了很大的自主权,并享有很宽松的教学氛围,如果孩子们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教师并不会因此而受到责难。

最后一个关键是具备可持续的政策。虽然自1972年以来,芬兰政府已经更迭过许多届,但是学校的政策一直没有大的波动。芬兰政府始终坚持教育面向所有人、校餐免费和积极提供财政支持等基本政策。

编译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9-10-6

澳专家呼吁:要关注对学校及学生进步的评估

最近,澳大利亚的一位学校及学生评估方面的资深国际专家呼吁:联邦政府应该用“全国读写和算术测试”来评估学生和学校逐年取得的进步,而不是用它来对学校进行比较和归类。

伯特?延森是OECD前教育分析专家,目前任职于墨尔本格兰坦研究院(澳大利亚一家新的智库),他认为,澳大利亚应该采用一种新的体系,以测量学校和教师逐年的取得的进步。利用“全国评估项目――读写与算术”测量学生和学校的成绩只是第一步,而新体系要不仅能跟踪学生和学校的进步,还能跟踪政府的项目和政策的进展状况。

联邦政府承诺,澳大利亚教育系统将更加透明,将从明年一月起在政府网站公布所有学校的“全国读写和算术测试”成绩,以及学校收入、教师情况和其他方面的信息。“全国评估项目――读写与算术”考试今年是第二次举行,主要测试3579年级学生阅读、写作、语法、标点和算术方面的技能情况。

资深考试专家、墨尔本大学副教授玛格丽特?伍发表报告称:“全国读写和算术测试”成绩不可靠,不能准确比较学校不同年份的成绩,也不能跟踪学生的进步情况。

因此,延森博士提出,应该采用“增值评估模式”来关注学生取得的进步和学校对学生进步所做的贡献,而不是只看学生在单一考试中的成绩。增值评估不单纯依据原始的考试分数(即使成绩根据学校的相似程度已经进行了分类),是一种更加精确的测量学校绩效的方法。该模式已经得到大量利益相关者,如学生、教师和家长的广泛支持,目前也在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和欧洲大量国家广泛使用。

编译自《澳大利亚人报》网站 2009-10-13

澳专家认为:要吸引优秀师资,高校必须改革

当前,澳大利亚大约54%的高校教师年龄超过45岁,而整个劳动力市场这一比例为37%;大约25%的高校教师年龄在55岁以上,而其他劳动力市场这一比例为15%。同时,国际研究数据的比较分析显示:澳大利亚高校教师对于工作和管理的满意度最低,而未来20年对于新教师的需求也由于联邦政府制定的2025年目标(40%25-34岁年轻人拥有本科或以上学历)变得更加迫切。

另外,布莱德利报告称,澳大利亚高校生师比已经从1996年的151上升为2006年的201,这一比例如果再上升,将对学生的学习体验带来伤害,将降低教师的士气,反过来有可能使师资保留和招募变得更加困难。当前,仅仅依靠招聘和师资保留策略来制止生师比的进一步攀升已经无济于事,因为澳大利亚其他行业也存在劳动力老龄化现象,他们制定了自己的策略,来与高等教育系统竞争现有的人才。而最令人担忧的是联邦政府对于这一不断逼近的师资危机缺乏政策回应,尽管政府增加了高等教育经费,但在劳动力规划方面却存在政策空白。

因此,我认为有必要批判地看待阻碍教师从业的真正原因。我认为:

第一个阻碍因素就是有关大学教师必须拥有博士学历的规定。现在,制造业和商业方面有很多高技能人才可能希望在其职业生涯中有从事教师行业的经历,但他们多数人因为没有博士学历而受阻。对一定比例的高校教师,尤其是那些侧重教学的岗位,放宽博士学历要求,可能会降低高校的研究能力,但如果不这样做带来的后果则是更重的教学负担和更高的生师比,同样也会降低研究能力。

第二,我们没有正确评估、报告和奖励优秀教学是导致教师工资缩水的一个原因,其直接结果就是无法吸引新人从事教师职业。当前,我们缺乏一个对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部分进行良好评估的体系(而对教师研究工作的评估却非常完善),因此,我们没有办法奖励我们没有评估的内容。目前,澳大利亚刚参加工作的讲师税前收入是教授的一半,税后收入是教授的60%;而一名新律师平均税后工资仅是一名有20年经验的中等水平律师的34%。工资增长缓慢是阻碍人们从事教师职业的另一个障碍。

当前,众多发达国家的大学系统都面临师资老龄化的挑战,都肩负扩大学生高等教育参与的重任。因此,澳大利亚大学必须进行彻底改革,否则我们面临的将是:疲于应对教学负担增加、班级规模扩大、工资缩水、教师士气低落。

注:本文作者罗斯?盖斯特是格里菲斯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澳大利亚“学习与教学委员会”会员,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政府学院副教授。

编译自《澳大利亚人报》网站 2009-10-7

研究表明,国际教育能带来广泛的长期收益

近日,澳洲大学联盟公布了一份有关国际教育收益的研究报告,该项研究受“教育战略政策与研究公司”委托完成,这份报告也是对当前澳大利亚国内有关国际教育及广泛收益的各种争论的一个回应。

这份题为《澳大利亚大学国际教育的特点及收益》的报告证实,国际教育能够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系统、学生及毕业生,以及更广泛意义的澳大利亚社会带来巨大的非经济利益。澳洲大学联盟主席彼得?考德瑞克教授说:大学通过国际活动和广泛联系,大大提高了澳大利亚及全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生活质量。国际教育的收益远远不仅仅限于到澳洲大学求学的学生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报告揭示,国际教育大大丰富和改变了澳大利亚的教育,不断加深澳大利亚与各国之间的联系。这些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收益对于世界上那些国际关系正经历迅速改变的国家显得尤为重要。而澳大利亚的未来也日益依赖与各国建立的多样化而富有成效的国际联系。

报告提出:必须充分认识并促进国际教育为澳大利亚、为澳大利亚人民及学生来源国的人民所带来的、更大的非经济方面的利益。

考德瑞克教授认为,国际教育的核心是在人们之间建立一种持续联系,而在澳大利亚,这种教育与国际理解之间的联系曾被提出,但却从来没有被系统研究过。这份报告首次研究了国际教育对澳大利亚政府外交的影响,用事实支持教育与国际理解之间的确存在联系。报告还证实了大学的各项创新计划、项目及国际校友能为个人及国家带来的广泛收益。

编译自澳洲大学联盟网站 2009-10-15

海外信息一览

 

全球最佳200所大学排行榜出炉

最近,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辑》(Times Higher Education)连同Quacquarelli Symonds公司(简称QS)公布了2009年“世界大学排行榜”。美国哈佛大学六年来蝉联榜首位置,但去年排名第二的美国耶鲁大学退居第三。取代耶鲁大学“老二”名次的是去年排名第三的英国剑桥大学。

虽然美国大学在前10名大学中占了6个位子,但总的来说,欧洲和亚洲学府已经逐渐对北美大学的传统优势构成威胁。今年的前100名学府中,有36所北美大学上榜,比去年少了6所。而欧洲大学有39所,比2008年多3所。登上前100名的亚洲大学有16所,比去年多出两所。

和去年一样,日本东京大学依旧是亚洲大学的领头羊,不过该学府去年的排名比今年出色。东京大学今年在全球榜上滑落3个名次,排第22名。紧跟东大后头的是排名第24的香港大学和第25的日本京都大学。而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和南洋理工大学则分别在亚洲大学中排名第4和第13

全球最佳200所大学排行榜的评分标准主要包括大学的研究素质、教学素质、毕业生受聘率和国际视野。据QS发表的报告显示,他们今年获得了空前的反馈,来自学术界和雇主的回应分别上升了47%40%。具体而言,今年有9386名学术界人士和3281名雇主参与了调查。

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2009-10-9

中文将成为瑞典高中选修外语

据瑞典电视台17日报道,随着中国的发展,中文将成为瑞典高中生的选修外语之一。瑞典电视台援引瑞典教育大臣、人民党领导人比约克隆德的话说,由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间竞争也将日趋激烈,而语言教育的投入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瑞典学生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习英语,中文课将来也会和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一样成为瑞典高中生的外语选修课。比约克隆德说:“如果瑞典的年轻人中有一部分能够学习中文,那么这些年轻人在未来就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尽管瑞典尚未对在高中开设中文选修课作出具体实施规划,但比约克隆德认为,政府对重视中文教育不会有异议。据悉,现在仅首都斯德哥尔摩就有34所中小学开设了中文教育,学习中文的瑞典学生有2000多名。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09-10-18

英国将中文列入正规课程

 

以前,中文在英国是一种生僻的学科,如今中文已成为很多英国学校的课程。更令人瞩目的是:最近,英国出版了第一本正规中文GCSE(普通中等教育证书)教科书。第一本中文GCSE教科书获得了英国专长学校联合会(SSAT)支持,由皮尔逊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便作为一种新的国家职业学历与学术考试机构(Edxcel)考试科目。以前被视为冷僻的中文,现在终于成了GCSE各种正规语言选择中的一种。

在英国,普通话正快速成为约五百家学校的教授科目,这些学校把普通话列为课余项目,有的更把普通话列为正式课程。早前,据那些提供普通话课程的学校校长们说,普通话课程(包括语言与文化)为学生打开了眼界。他们说,普通话课程还有助于磨练一般语言技能和加强学生的个人履历。

摘编自《大公报》2009-10-8

留学生成英国高校“财神爷”

经济低迷、财政吃紧,浩浩荡荡的留学生大军俨然已经变成了英国高校产业的财神爷

《卫报》统计数据显示,留学生已成为支撑英国大学财务支出的一个重要来源,一些留学生一年的学费就高达两万多英镑。数据显示,大部分新招理工专业海外学生平均每年支付10781英镑的费用,比去年增长了3.7%。文科专业海外学生平均每年支付9911英镑的费用,比去年增长了4.2%

相比之下,一名英国或欧盟地区的本科生每年只会给大学带来7000英镑左右的收入,这包括学生自己缴纳的学费和来自政府的补贴。

平均来看,留学生攻读文科硕士需支付10389英镑的学费,较去年增长了5.47%;理工科硕士则需支付11769英镑的费用,较去年增长了5.53%

根据英国国际学生事务委员会提供的信息,海外学生每年为英国经济贡献40亿英镑收入,英国大学总收入的8%都来自于海外学生所付的费用。

该委员会负责人斯科特(Dominic Scott)表示,如果没有海外学生缴纳的费用,英国大学可能会关闭更多的院系,基础设施会更破旧,图书馆也会出现投资不足。在巨大的财务压力面前,正是这些国际学生缴纳的费用使得大学可以投资、扩张和生存。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院院长博克雷蒂尼亚(Bahram Bekhradnia)说,尽管海外学生所缴付的高额费用帮助英国高等教育抵消了一部分成本,但这也使得英国大学因对其严重依赖而变得脆弱。

斯科特警告说,英国大学可能会因为索取高价而失去市场竞争力。他说国际学生来英国学习的首要原因是优秀的服务,从最初咨询到接待和解决签证问题直到学生福利。如果我们减少在这些方面的投入,英国高校的声誉将会受到损害。

摘编自英国BBC中文网 2009-10-16

法国公布高中改革方案

法国总统萨科齐13日在爱丽舍宫公布了法国高中改革方案。根据这项方案,法国将加强科技和文学等学科的力量,并鼓励学生学习外语。

萨科齐在当天的讲话中表示,法国高中总体情况良好,每年有约三分之二的学生能通过高考,但学校在运行中依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这项改革计划的目的就在于“循序渐进但又深入”地推进高中的发展。

首先,在选择学习和实习的方向上,学生可以依照班级老师的建议进行变更,对从前的“错误选择”进行补救。

其次,学校还将在课程中加强科技和文学的分量。萨科齐称,此举目的在于培养优秀的工程师和高级技术人员,并拯救日益衰落的文学。

萨科齐还公布了一项旨在鼓励学习外语的“紧急计划”。根据这项计划,每所高中至少要让学生精通两门语言,一些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让学生精通3门语言。

萨科齐表示,教师们在改革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他们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他责成教育部部长吕克?沙泰尔立即与高中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争取在今年12月之前对改革方案进行细化。

法国的高中改革早在一年前就被政府提上了日程,但质疑声一直不断。在方案公布后,一些学者认为,这些措施缺乏新意,范围也相对有限。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2009-10-14

新视野

最新发现:学校里受欢迎的孩子成人后身体更健康

瑞典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学校里受欢迎的孩子长大后患病风险比那些孤独和不受欢迎的孩子要小得多。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健康公平研究中心发表公报说,该机构从1953年开始对当年出生的1.4万名瑞典婴儿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在这些孩子中,12岁至13岁时在学校里有很多伙伴、受同学欢迎的孩子在成年后到医院就诊的频率较那些不大受欢迎、经常独处的孩子要低很多。1973年至2003年的瑞典医院病人记录显示,儿时孤独的孩子长大后患病风险是那些受欢迎孩子的4倍。

参与研究的阿尔姆奎斯特指出,孤独的孩子比受欢迎的孩子更容易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精神病。长期受冷落的孩子不仅身体健康欠佳,也容易产生精神问题,例如自虐甚至自杀倾向。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2009-8-5

热点聚焦

源自诺贝尔奖的反思

2009年的“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共计9人获奖,8人为美国科学家(以拥有美国国籍者为准,含双重国籍),7人为英美大学的毕业生,而现在在英、美大学工作者5位。

英、美一流高校的三个特点

英、美大学的学者获得诺贝尔奖不是新鲜事。郭英剑在《科学时报》撰文指出,仅从此次获奖以及获奖者的情况,至少可以看到英美一流高校有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高校为这些获奖者提供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虽然我们不能把他们的学术成就与获奖完全归功于他们当初所在学校所提供给他们的教育,但无可否认,当如此多的人、在如此多的名校、几乎不约而同地接受教育后愿意去从事学术研究并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他们所接受的大学教育是怎样的教育。

其次,高校已经发展成为合作研究的温室,并且在为科学研究的合作提供着坚强的后盾。

第三,高校中的学术研究仍以基础研究为主(其实,也不仅限于高校)。在这次获奖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研究在当时并没有显得那么重要,但他们的研究在多少年之后无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有用与否”的判断标准并不能适用于基础研究,而坚持基础研究、加强合作,应该成为追求卓越的一流高校在科学研究和学术研究上必须坚持的一个不变的原则。

亚洲教育体制应注意三个问题

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潘国驹则由此反思亚洲教育体制,认为亚洲教育体制应注意三个问题:

首先,亚洲教育制度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学生总以追求分数为最高目标,当然考试成绩很重要,但也要让学生有一定的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个人的特长。不要忘记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中学和大学本科的成绩并不突出,但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不少亚洲国家的科研都有跟风的趋势,大部分科研项目都要追随美国、欧洲,没有办法找出自己的研究方向。

第三,绝对不能以经济效益作为考量科研的唯一政策,从高锟、崔琦的经验中,我们了解到搞科研的人一定要热爱科学,把追求科学真理作为人生的至高享受。另外,除了强调应用科技,同时也要大力鼓励科普以及基础科学的研究。

实事求是反思国内的基本教育制度 培育创新文化的土壤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虽然媒体总想寻觅华人诺奖获得者与中国教育和学术千丝万缕的联系,但8位华人诺奖获得者,与我们的教育与学术其实都没啥关系,有两位为西南联大毕业生,有两位生于美国、长于美国,有两位在香港接受完高中教育,有两位接受台湾高中教育、大学教育。

“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个总理非常焦虑的问题,到今天并没有解决。欲解决这个问题,熊丙奇认为,有必要正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实事求是地反思教育基本制度。

卢荻秋则认为,当下同样受到关注的“武大受贿事件”与诺贝尔奖两件事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细究却有某种深刻关联。他认为,诺贝尔奖总是与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这显然不是一句科研投入少、条件装备差和欧美偏见能搪塞过去的,恐怕还得归咎于本土科学家的原始创新能力不够强,而创新能力弱的根子则在于缺乏创新的文化土壤――追求真知的热情、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不懈的韧劲、宽松自由的环境……。

东邻日本迄今已有16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其中13人出自自然科学领域。不赶时髦、潜心研究,这或许只是日本科学家屡获诺奖的原因之一,真经一定还有很多,每一条每一款都值得本土科学界和教育界借鉴和学习。不过归结起来,恐怕离不开文化这个根。

或许我们该把灼热的目光从对诺奖的焦虑和期待上暂时挪开,而去注视一下大学官场文化与市场文化泛滥所导致的学术堕落。只有解决这个根本性问题,我们的大学才能回归正途,诺奖才有可能在不期然间悄然降临。

根据科学时报》、南方都市报》、中国青年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有关资料整理

专家视点

 

赵修义:生存竞争观念待纠正

在上海市社科院和市妇联联合召开的第七届上海“为了孩子”国际论坛上,多位长期从事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学的专家结合调研报告,指出当下家庭教育中的一些误区和盲点。

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赵修义看来,成人世界信奉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成功观”,正在不断侵蚀青少年本该有的童趣和快乐,成为青少年群体的“压力源”。

所谓社会达尔文主义,就是把整个社会生活看作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你死我活”的生存竞争,把人生就看作一场非输即赢的赌博。如今,这种观念不仅支配着许多成年人,而且正在强势地灌输给青少年。“只要看看那些早教机构的广告,‘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赢在起点’,就可以知道,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儿童教育中的泛滥绝不是危言耸听。”

赵修义认为,当社会达尔文主义观念经由家长、教师以及传媒传递到青少年身上时,孩子们身上无拘无束的童趣、对大自然的好奇心、玩伴的友情、阅读的快乐、情操的陶冶等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都被“竞争”、“输赢”和“成败”挤掉了。

“这种观念连经济学家凯恩斯都痛加斥责,我们更加不能熟视无睹。必须抵制社会达尔文主义在家庭教育中的蔓延之势,否则它必将影响我国青少年心智的健康成长。”赵修义说。

摘编自《文汇报》2009-10-9

深度调查

高三考生调查预示:逾10万学生想放弃读大学

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思日前联合新浪网针对近万名高三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高考备战的状态以及志愿填报的准备情况。本次调查采用挂网调查的形式,从96开始,105结束。收回独立IP地址的2010届高考生有效答卷4387份,独立IP地址的2010届高考生家长有效答卷5025份。这是国内首次对高三考生备考情况进行的调查。

八成家长想让孩子上一本院校。调查显示,有80%的高考生家长为孩子制订的高考目标是一本院校,大大高于考生本人对自己的定位。高考生认为自己毕业后可能就读一本院校的仅占67%。值得注意的是,仅有1%的家长和5%的高考生期望上高职高专院校,这一比例远远低于高职高专的实际就读比例(超过50%),说明当前家长和高考生是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进入高职高专的,他们对高职高专院校缺乏正确认识。

1%的高三学生想放弃读大学。1%的高三学生表示高中毕业后不会就读大学,其中,29%的学生表示不读大学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就业难。近几年我国参加高考的人数都在1000万人以上,去年为1020万人,这意味着,明年可能会有逾10万的高三考生主动放弃读大学的机会。为此,有关专家建议高校应引起重视,考虑以就业为导向对课程和教学进行改革。因为,按照预期,明年实际比例可能高于1%

76%的学生已感觉压力“很大”或“较大”。距离2010年高考还有8个月,但学生们已经感觉压力非常大了。调查显示,新学期伊始,已有76%的高考生在承受“很大”和“较大”的压力。其中,成绩在中上水平认为自己最可能“就读二本或三本院校”的孩子压力最大。而54%的考生的主要压力来源于自我施压。造成高考生压力最大的因素是成绩水平(42%),而“怕考试发挥失常”(29%)排在第二位。专家认为,高考前考生产生这样的情绪是非常正常的,但距离高考还有8个月,这种担忧过早,反映的根本问题还是考生的心理压力过大。

摘编自四川新闻网 2009-10-12

上海:学校体育设施需向独特性、趣味性转型

在上海市教委1012举行的《操场风雨60年历程――上海学校体育回顾与展望》首发式暨上海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学生体育研究专家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中小学的体育场地以投资少的篮球场、200田径场等为主,学校体育设施需要向独特性、趣味性转型。

根据最新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统计,上海人均拥有体育用地从1997年的0.13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1.71平方米,超出了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如此,上海市许多学校仍然达不到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的配置标准,现有体育场地仍以小型化、中低水平为主。根据上海市小学体育学科装备标准,进行新教材试点的47所小学,其场地面积达标率仅为63.83%,班均体育活动场地为187.84平方米,只相当于0.37个篮球场。一项调查显示,56.43%的中学生、36.14%的小学生认为体育场地太小、太少,33.38%的中学生、48.99%的小学生认为器材数量太少。调查显示,上海市小学200田径场的拥有率为59.38%,而标准游泳馆的拥有率却为零,很多学生不得不坐车到校外的游泳馆学习游泳,网球场和健身房的拥有率也分别仅为3.13%4.69%

据介绍,日本80%87%的学校有体育馆,46%55%的学校有游泳池;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时各级学校都有400跑道、棒球场、橄榄球场、网球场,大多数中学都有游泳池、综合练习馆、摔跤馆等。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谢晨老师表示,在学校体育领域投入产出比率最低的就是田径场。学生中喜欢田径项目的人数不足2%,田径项目在学生成人后的体育生活中也鲜有体现,学生难以把田径项目作为养成良好健身习惯的载体。专家指出,作为人口、建筑高度密集的大都市,上海各中小学校尤其是中心城区学校,多年建成的体育场地、设施已形成固定模式,没有拓展余地,制约了学校体育场地的数量和面积。因此,学校体育设施不能一味追求正规化,应注意开发和选择趣味性、娱乐性的体育设施。据悉,上海将在教育改革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实施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工程,围绕体育课教学质量提升、阳光体育运动的深入推进、大中小学运动队“一条龙”建设、学校与社会体育资源共享等多个方面实施相应的行动计划,全面扭转上海市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滑的趋势。

摘编自《文汇报》2009-10-13

责任编辑  杨妍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