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22期: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有三重境界

发布时间: 2009-07-01 来源: 京教育科研网 发布者:ym

 

 

 

海外直击

 

欧盟2020技能需求报告发布

近日,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公布了欧洲未来职业技能人才供需状况的调查报告,这是该组织第一次对此问题进行分析预测。

这份报告题为“欧洲未来技能需求预测――中期至2020Future skill supply in Europe:medium-term forecast up to 2020),报告的主要结论是:整个欧洲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和技能水平会不断提高,这一点在年轻人和女性群体当中表现尤为突出。但是,欧洲各国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不均衡的状况会长期存在

报告还指出,初级资格证书的持有比例在几乎所有欧盟国家都出现下降趋势。相反,中级(绝大部分是职业资格证书)和高级资格证书持有者在劳动力和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都在稳步增加。

报告是在2008年所做的中期预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为所有欧盟成员国(不包括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马耳他,但包含了挪威)提供了各自独立的数据参考。

该组织下一步要统筹考虑各国的劳动力供需关系,找到劳动力市场上供需不匹配的关键所在。今后每两年对整体经济的预测进行补充和更新,为政策制定者在研究教育和就业政策时提供有力佐证。

编译自欧盟委员会网站 2009-6-9

美国教育部拨款1850万美元改善学校图书馆

美国教育部长邓肯近日宣布,将拨款1850万美元用于改善学校图书馆以及鼓励学校加强学生阅读。他强调,鼓励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是帮助他们在学业和生活上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

邓肯指出,此项拨款一方面用于购置图书,以保证及时给学生提供最新读物,此外,还将用于改善图书馆的设备、环境,推进图书馆的网络链接以及资源的网络共享,为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加强图书管理人员、教师以及行政管理人员的交流合作,以及延长图书馆服务时间等。

编译自美国教育部网站 2009-6-12

美国加州欲以在线学习方案应对财政赤字

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近日提出了一项倡议,想让全州600万公立学校的学生使用在线学习资源,这样每年或许能够节省数百万元购买教科书的费用。他说,在当前这个Facebook网络社交服务网站)、GoogleiPod充斥的世界,要求学生依赖纸质教科书实在是有些过时了。

施瓦辛格还在近期的《圣何塞信使报》上谈到,加州拥有软件巨头、生物科学研究的先驱和举世闻名的一流大学体系,但我们的学生所用的教材却还停留在古登堡(德国活版印刷发明人)的印刷机所带来的传统形式。

由于经济不景气削弱了税收,加州学区在过去两年里已经减少了数十亿美元的预算。仅用于购置教科书和教材的预算就已经从前年的4.19亿元减少到了去年的3.5亿元。明年的教育预算还将再行缩减53亿美元。面对加州240多亿美元的财政赤字,施瓦辛格要求教育官员们浏览网上大量的免费资源,看看是否符合课程标准。

施瓦辛格准备从数学和科学课程开始,他已经要求资源提供商把网络教学资源的在线检索条目尽快递交到州政府。他希望数学和科学课程能在今年秋季实现数字化。“如果我们能拓展到更多学科,学校每年就能节省数百万美元,而这些钱可用来聘任更多教师,还可用于实现小班化教学。”

全美教育协会(Education Commission of the States)主席Kathy Christie说,该计划是全美各州最为雄心勃勃的,虽然伊利诺伊州也在研究使用电子教科书。

但是施瓦辛格的计划可能并不能带来其期望的教育预算的减少,至少不会在短期实现。因为在线资源主要还是补充教科书的内容,这意味着还要同时购买传统的纸质教科书。而且,加州的基础教育标准是全美最为严格和复杂的,这也意味着大多数的网络教学资源可能并不符合标准,而且使用电子教科书所需的硬件与技术支持也需要大笔经费投入,所以到底能节省多少费用,还是个未知数。

编译自美国《教育周刊》2009-6-10

英国对“在家上学”加强监管

英国儿童事务大臣德利斯摩根(Delyth Morgan)日前表示,政府对格莱姆拜德曼(Graham Badman)牵头撰写的“在家上学”研究报告中所提的建议完全认同。据调查,目前英格兰大约有20000名“在家上学”的儿童已经进行了注册,但是实际人数可能是这个数字的两倍多。

格莱姆拜德曼在报告中涉及的主要建议有:

l      地方政府应为“在家上学”的儿童提供更多帮助;

l      实施强制性的年度注册制度,父母必须到当地政府为“在家上学”的儿童进行正式注册,并对教育方式和方法以及年度教学目标有所阐述;

l      赋予地方教育官员到家庭进行监督检查的权利,并形成书面调查报告;

l      如果有证据表明儿童“在家上学”有遭到虐待的可能,地方政府可不予注册。

编译自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网站 2009-6-11

研究表明:女大学生成绩更优异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女大学生在大学的表现比男生更优秀。

研究发现,在几乎所有学科测试中(包含法律和医学),各个年龄段、各个种族和各种社会背景的女大学生的表现都优于男生。而且女生更容易进入知名大学,迈上更高的台阶。

研究人员发现,贫困阶层的男女生性别差异呈扩大化趋势。从GCSE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来看,这种比较适合女生学习方式的考试加剧了日后男女生之间的差异。研究人员提醒说,男生成绩一落千丈有可能导致令人失望的、被人排挤的一代男性群体,这种情况在工薪阶层尤为突出。

女大学生人数在19921993学年首次超过了男生。但是现在除了牛津和剑桥之外,其他大学的女生人数都多于男生。

研究指出,女性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长足进步伴随着表现欠佳男生数量的激增。

编译自英国《泰晤士报》2009-6-8

澳大利亚“推进教育革命”受质疑

为应对经济危机促进未来经济长期增长,澳大利亚政府于200923出台了一项420亿澳元的《国家建设――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包括总额达147亿澳元的推进教育革命Building the Education RevolutionBER)项目。

推进教育革命项目从2009年开始,持续三年,将为澳大利亚9540所学校提供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以满足21世纪学生和教师的需求。作为联邦政府经济刺激计划包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该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分项目:

l      国民学校维护项目NSP)――将资助澳大利亚所有中小学校(公立和私立)进行小规模基础设施和整修建设,包括合并学校和专科学校。

l      21世纪小学项目P21)――资助每所小学建设新的21世纪学校图书馆、多功能礼堂和现代化的教室等。

l      21世纪中等学校科学和语言中心项目SLG)――在中等学校投资建设约500个新的科学实验室和语言学习中心。

69,联邦教育部长朱莉娅?吉拉德宣布“21世纪小学项目”第二轮经费将拨给昆士兰州、维多利亚州和南澳大利亚州小学共31亿澳元,其中原本设施齐备的私立学校将得到5.37亿澳元,占第二轮经费的17%63%将拨给公立小学,20%拨给天主教学校。另外,作为“推进教育革命”的一部分,白板,包括交互软件,正被配置到几百所学校。

计划推出后,联邦政府一直在受指责。人们指责没有用这笔钱让教室更节能,还有人指责政府资助的设施更多流向了富裕学校。联邦反对党质疑:陆克文政府投入购买电子白板的几十万经费能否刺激经济?由于联邦政府没有规定设备应从什么地方购买,因此,如果依靠进口,这笔购买电子白板、软件或其他学校移动设施的经费流到国外,实际上并没有增强当地经济,而是海外经济受益。

对此,吉拉德指出:“推进教育革命”指南明确要求新建筑和教室翻新应该最大程度节能。政府希望保证每所学校的学生都能够在现代化设施的环境中学习,而向最富裕的小学拨付基础建设经费的决策也是公平的。另外,政府投入购买白板的经费在大量社区提供了众多就业机会,将迅速帮助澳大利亚从全球经济危机中复苏。

编译自《澳大利亚人报》2009-6-15

澳大利亚未来发展寄望于亚洲语言学习

最近,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亚洲研究所的题为《建立一个读懂亚洲的澳大利亚》的报告称:如果陆克文政府113亿澳元的大规模“亚洲语言读写推进计划”不在一代人中发挥作用,那么澳大利亚有可能陷于过时的20世纪的就业岗位和产业之中。

报告作者――国际关系资深专家、格里菲斯大学教授迈克?韦斯利提出:让一半澳大利亚人在未来30年精通一门主要亚洲语言对于澳大利亚的繁荣非常关键,因为未来世界将是以亚洲为中心的知识经济,而澳大利亚要走在知识经济前沿的关键是能够用别国语言而不是英语交流。汉语、日语和印尼语应该优先重视,因为前两者是澳大利亚两个最大的贸易伙伴,而后者是近邻。

报告中提出实施“澳大利亚亚洲语言熟练战略”,基于该战略,大学和中小学可以向新成立的澳大利亚“亚洲语言研究院”争取经费,以保证学前班、小学和中学生学习汉语、日语或印尼语的人数在五年内增加一倍。成功获得经费者必须承诺:一至十年级的所有学生每周至少保证150分钟目标外语教学。15年后,核心外语群将扩大到越南语、泰语、波斯语、孟加拉语、柬埔寨语、老挝语和缅甸语。

韦斯利教授指出:世界银行预测显示亚太地区是新知识经济的领袖,而令人担忧的是75%的澳大利亚人除了英语不会说其他语言。他说,面向知识经济的新人才库不在英语语言国家而在快速发展的亚洲国家,如中国、韩国、台湾和印度。

报告呼吁各年级教育目标中都应包含第二语言(当前陆克文政府“亚洲语言读写推进计划”只集中在高中几年)。韦斯利教授认为:澳大利亚不能再仅仅依靠一群精英与世界上其他人谈判,必须让更多人具备亚洲语言修养,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编译自《澳大利亚人报》2009-6-10

澳大利亚“青年津贴”回归公平初衷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上月公布的预算宣布对已实施了15年的“青年津贴”制度进行大范围的改革,以期更加高效、公平。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许多改革都令人吃惊,但最令人兴奋的是,在当前经济困难、政府很可能推迟各类支出的情况下,联邦政府仍然愿意支付“青年津贴”。“青年津贴”改革最显著的特征是利用废除该津贴一些项目节约的经费来补充该项津贴。

有关“青年津贴”改革(与家庭和个人收入调查相关)的一个关键词就是“指数化”。自1998年以来,将申请者的收入水平与消费指数挂钩是衡量申请者能否获得“青年津贴”资助的重要条件。这一条件虽然看似很公平,但如果收入增长幅度高于物价上涨幅度,就会导致青年津贴的覆盖面下降。1998年至今,青年津贴的覆盖面已因此从45%下降到32%

另外,1993年规定:两星期打工收入不高于236澳元的学生可以获得“青年津贴”资助,但该规定没有与生活指数挂钩。如果要与16年前学生有相同的购买力,今天如果学生两星期的打工收入不高于360澳元(或更多)就应获得资助。

还有,1998年联邦政府扩大了申领“青年津贴”的范围,规定25岁以下全日制大学生,如果经济上独立于家庭,即使仍然在家生活也可以申请“青年津贴”。获得这一独立津贴项目的学生数量从1999年的1000人迅速增长到2003年的21500人,到2007年为22689人,大约占到“青年津贴”获得者的18%。这一政策带来的迫切问题是津贴的获得者是否真是经济困难。经过研究发现:大量获得“青年津贴”的年轻学生家庭收入相当高!许多富有学生在享受政府的慷慨!

此次联邦预算对以上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例如废除了1998年的有关“在家生活”经济独立的25岁以下大学生可以获得“青年津贴”的规定,这样一年大约节省4.5亿澳元,足以支撑联邦政府对“青年津贴”的改革。

编译自《澳大利亚人报》网站 2009-6-3

澳:探索大学与职业教育合作新模式

最近,澳大利亚巴拉特大学与合作伙伴斯运伯恩科技大学获得了来自“联邦多样化和结构调整基金”的近100万澳元拨款,以与“全国高等教育联合会”共同研究“双部门高等教育机构”(dual sector institutions)可行的管理模式。据合作双方称,在政府希望提高大学参与率,打通大学和TAFE通道的大环境下,双部门运行具备了成功的基础,但他们希望能够减轻管理压力,以便运行起来更有效。

如果新的探索取得成效,那么在澳大利亚,将大学和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连在一起的“双部门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将激增。

巴拉特大学和斯运伯恩科技大学是澳大利亚五家“双部门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两所,其他三所大学是查尔斯达文大学、墨尔本理工大学和维多利亚大学,他们合并了州属的TAFE学院。斯运伯恩科技大学副校长伊恩?杨说:如果我们能够形成一个更加有效管理模式,那么让这种模式推广的机会就更大。他指出:由于TAFE与大学合作更加密切,迫切需要教师之间更好合作,这在不同工资率、工作时间和预期情况下必将产生一些问题。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双部门高等教育机构,实现两个部门真正打通,双方的人员必须建立合作,能切实实现共同教课,这的确非常困难。

巴拉特大学副校长大卫?巴特斯比相信:由“双部门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一站式服务,不管是建立单独实体还是建立大学与TAFE的联合体,在为区域和乡村服务方面,都比其他大学更有效。

全国高等教育联合会秘书长格拉汉姆?麦克卡罗认为:大学和TAFE之间的密切合作,对于实现联邦政府扩大参与的目标非常重要。“双部门高等教育机构”将成为参与目标实现的主要贡献者。

编译自《澳大利亚人报》网站 2009-5-27

海外信息一览

 

课外活动助学生考高分

参加课外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习,还能让孩子们学得更好、玩得更欢。

英国独立学校委员会(Independent Schools Council)的一项调查发现,多参加课外活动,能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在对508所私立学校进行调研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学校课外活动的多少,与该校学生在GCSE考试中取得B等以上成绩的人数多少有着紧密的关联。

报告指出,好学校学生的课外活动量,比差学校学生的活动量高出50%。课外活动是帮助学生提高考试成绩的关键因素。那些开设有30余门课外活动课的学校,其学生在GCSE考试中获得B等及以上成绩的学生比例近乎100%。与之相比,在课外活动课种类不足20门的学校,只有30%的学生能取得B等及以上成绩。

英国独立学校委员会主席戴维莱斯康(David Lyscom)说:研究结果证实,课外活动与学术学习不仅不会相互抵触,反尔还会相辅相成

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的发言人则表示,政府将在20082011年度投入10亿英镑,帮助学校为学生组织更多的课外活动。

摘编自英国BBC中文网 2009-6-8

英国大学女生比男生多 2025年女生可能达到70%

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除牛津大学男女生比例平衡外,其他的英国大学,女生的比率都超过了男生。同时,除物理学、建筑学、建筑规划、数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外,其他专业招收的女生都超过了男生。报告认为,大学男女生比率差距大可能与英国中学毕业考试GCSE女生成绩比男生好有关。

调查还显示,在17岁至30岁的女性中,上大学的占49.2%;而在同年龄段的男性中,这一比率仅为37.8%

报告指出,这种女生更优秀的情况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而由于担心被指责偏向男生,英国教育部门并没有积极应对这一问题。

19921993年度,英国女生的大学录取比率首次超过了男生,从此女生的大学录取率一直在上升。预计到2025年,英国大学中的女生比率可能达到70%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2009-6-11

英国公立大学学费翻番 1/4大学生被迫退学

英国官方统计数据显示,在英国大学学费上涨后,全国高等院校大约有7.37万在读大学生退学或者转读其他课程。在过去的12个月期间,各校整体的不及格率上升,工艺学校的退学率最高。在伦敦城市大学,有超过48%的学生在第一学年结束以前退学,这些学生要么是主动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要么是转读其他学校、要么是转而考取较低水平的资格证书。由于来自低收入家庭者入读大学时可获经济援助,因此受到学费上涨的影响反而较小,不过数据显示入读大学的来自低收入家庭者人数也有略微下降。英国创新、大学与技能部大臣约翰?德纳姆对来自工薪家庭的学生比率逐年下降感到“失望”。

据英国媒体报道,由于英国公立大学的学费从原来的1000多英镑大涨至每年3000英镑,近四分之一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业,被迫辍学或者转上其他较为便宜的课程。日前,英国政府宣布明年将历史性地投入2.25亿英镑,以保证全日制或者兼职大学生能够完成课程。

摘编自《天津日报》2009-6-13

俄罗斯政府重视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据俄教育科学部评估,2009年俄有七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难题。今年俄全国高校将有100多万毕业生。其中67%的毕业生能够就业。12%的人将应征入伍。13%的学生准备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研究生班。

为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劳动部和教育部联合制定了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工作纲要;各地区纷纷建立了劳动力安置机构;大学建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国家和地方政府也设置了专项资金。搭建起指导和安置就业的基本架构。俄教育科学部对2009年大学招生也做了一些调整:提高技术专业招生比例;压缩经济、管理、法律和师范招生比例;大幅度增加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的人数。另外,俄教育科学部从联邦预算中拨款19亿卢布,用于21.6万人的重新培训和进修。

日前,《共青团真理报》就此问题举行了一次圆桌讨论会。与会专家开出的统一“药方”是:继续学习和进修。莫斯科财经学院国际商业学校校长叶夫季西耶娃则认为,目前对学生进行的第一次高等教育存在缺陷。“如果我们在对学生实施第一次高等教育时就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可减少现在对学生再教育或进修的开支,进而可节约国家大量的预算经费。”

摘编自《光明日报》2009-6-13

新加坡教育部长黄永宏:上大学前要能有4 C

62,新加坡教育部长黄永宏出席大学先修班研讨会,向500多名来自初级学院、直通车学校、高中和理工学院学生致词。他说,每个年代的学生会面对不同的人生挑战,那么要如何为这些挑战做好准备呢?

他希望新加坡学生在上大学前的人生背包里,能够具备四样物品(4 Cs):自信confidence)、区隔力compartments)、同情心compassion)和同伴company);而文凭(certificates)和钱财(cash)不应该是重点。

他说,文凭和好成绩固然重要,也能让人生有好的开始,不过在人生的马拉松里,单靠它们未必能完成人生的旅程;公司在面试合适的职员时,注重的还是品格、判断和领导能力。

黄永宏指出:自信来自品德,因此品德教育必须是新加坡教育制度的中心,也是它最基本的目标,虽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确保每名学生每个科目都考A,但是要他们帮助每名学生树立良好品格是有可能的。

在谈到区隔力时,黄永宏说,这是一种简化和归类的能力,学生应该有各种储存袋,学习如何把事情分类、区隔开来。当前学生经常把所有的责任如课程辅助活动、感情、考试等混在一起,很容易被各种责任压倒,他们应该用区隔力来分析和分辨事情的轻重。他还呼吁学生要有怜悯之心,也要结交好朋友、注重家人和伴侣来丰富他们的人生。

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2009-6-3

日本加强“大学第一年教育”

强化“大学第一年教育”,是日本近年高等教育领域的一个改革动向。

众所周知,日本大学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研究至上”的传统,并被政府和社会广泛认同。这种传统的背后,隐藏的是大学对环境变化反映迟钝以及对教学改革态度消极的状态。但是,随着日本高等教育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过渡,进入大学人口的持续性递减,以前被掩盖的、不紧迫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目前,日本高等教育市场上供求双方实际已接近持平,实质意义上的“大学全入时代”已经来临。对于许多日本大学来说,“大学全入时代”意味着学生整体素质下降。这个问题不仅越来越困扰日本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开始威胁到未来日本的人才智库和综合国力。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日本将“大学第一年教育”纳入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轨道。

日本“大学第一年教育”表现为正规的授课形式,主要内容包括:

l      基础知识补习。自上世纪80年代日本政府确定“宽松化”教育方针后,日本中小学教学时间锐减,教学内容也相应删掉了三分之一。这为日后学业不佳学生的剧增埋下了伏笔。对于日本大学来说,为学生补习基础知识变成了一项必要的工作。以日本大学理科专业的“大学第一年教育”课程为例,名为“基础?概论型”科目中有一半以上是基础性知识。

l      专业教育导航。日本“大学第一年教育”课程关注的是大学基础教育如何顺利向专业教育过渡的问题,比如面向新生的名为“专业学科”“专业导航”等课程在很多大学均有开设。

l      一般技能学习。由于日本大学长期重视的是学问方面的能力培养,这与产业界所期待的人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也是日本大学教育之所以受到企业和社会批判的最根本原因。于是,源自产业界的“一般技能”概念开始被引进到大学课程中,其定义为“适用于任何职业迁移的广泛的能力”,具体包括“基本技能”(比如读写、计算、信息技术运用等技能),“概念?思辨”(比如利用信息和解决问题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等),“人际关系”(比如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个人技术?特性”(比如责任感、时间管理、自尊心等)四方面内容。显然,“一般技能”不仅是为完成大学学业所必需的学习能力,更是学生走向今后职业生涯所必须具备的技能。在“大学第一年教育”课程中强调“一般技能”,反映了日本大学注重大学与社会联系、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观点。

其实不仅在日本,“大学第一年教育”已遍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瑞士、英国、阿联酋等三十多个国家,内容还涉及“学习技能的获取”、“适应大学生活的支持”、“校区各种资源及设施说明”、“创造与教师的交流机会”、“提高社会生活技能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提高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考能力”、“提高新生自尊意识”、“确立大学共同体”等方面。“大学第一年教育”已更多地被看作提高学生对学术的理解、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必要手段。

摘编自《上海教育》2009年第05B

日本资助九所大学打造世界级研究基地

日本文部科学省近日宣布,大阪大学的根据脑认知理解创立未来工学等共9所大学的9个项目入选2009年度的全球COE项目。该项目旨在资助日本国内大学建设世界顶尖水平的教育研究基地,提高国际竞争力,培养年轻学者。

入选项目可连续五年获得补助金。日本文部科学省共计划批准150个项目,自2007年度开始征集以来已有140个项目入选。2009年度的资助对象为边缘、复合及新兴领域研究,共有85所大学申请了145个项目。

根据计划,名古屋大学的研究主题为从地球学扩展至基础、临床环境学,早稻田大学则将培养兼备高度专业性及广泛体育科学知识的人才。其他入选项目分别来自北海道大学、东京大学、东京工业大学、东京女子医科大学、京都大学和九州大学。

摘编自共同网 2009-6-15

韩国课外补习限时令未能令行禁止

为了能够在决定命运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韩国的学生每天通常要在教室里学习1012小时。去年,四分之三的韩国学生在课外接受某种形式的课外补习。根据韩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韩国学生去年花在补习学校和家教身上的费用达到了20.9万亿韩元(167.5亿美元)。

在此背景下,为了减轻韩国学生的补习压力,韩国教育部颁布补习限时令,禁止补习班在晚上10点后授课。不过,根据近日韩国媒体的消息,政府的这个限时令已经流产。

韩国教育部、执政党立法者和补习产业的经营者认为,“限时令”会限制父母的选择自由,并认为,制定这样的政策应该是地方教育部门的权力。专家说,由于父母总是在为孩子寻找任何可能的竞争优势,在韩国,几乎没有人相信补习学校会在短期内消失。居高不下的教育费用使得韩国成为发达国家中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摘编自《中国教师报》2009-6-10

新视野

开征毕业税取代大学学费?

英国大学生呼吁政府免收大学学费,改用“毕业税”取而代之

目前,英格兰和北爱尔兰的大学生每年需要缴纳3225英镑的学费。虽然这笔开销已让学生不堪重负,但各大高校却依然因为资金紧张而游说政府再度调高学费。

全英学联(NUS)表示,与其让学生们上不起学,还不如实施“毕业税”制度,让学生在毕业后的20年间,定期向指定的基金会缴纳款项回馈社会

基金会筹集到的资金将被分发到各个高校。高收入毕业生应缴税款占其全部收入的2.5%,低收入毕业生应缴税款占其总收入的0.3%。举例来说,年薪40000英镑的毕业生每月需缴毕业税125英镑,但年收入只有16000英镑的毕业生每月只需要缴5英镑。

全英学联主席说,现行的年年上涨的学费政策实在是糟糕透了由于学费连年上涨,毕业生还没找到工作就已经负债累累。今年超过一半的雇主都不打算招收新雇员,到今年9月,青年人的失业人口将达到100万人。”“毕业税这一建议不仅能够让各大学得到的资金翻倍,还能让穷孩子在读书期间不用担心付不起学费。

摘编自英国BBC中文网 2009-6-11

怎样才算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

美国奥巴马顾问团成员之一,美国“年度优秀教师”获得者马可?托瑞斯认为有必要重新界定:怎样才算是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你拥有了技能还是你掌握了知识?是因为你掌握了名词、动词和一大堆知识就能成为一个专家,还是你必须掌握各种知识的用途才能成为专家?

当托瑞斯把这个问题提给哈佛教授时,立即引发了一场争议。他有关“社会需要对专家的内涵进行根本转变”的提法突显了当前学校面临的挑战。他指出:因为你头脑有大量知识成为了专家,但如果你不能用知识去做事情,就为社会增加不了什么价值。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对“受过教育的人”的定义。

托瑞斯提出:技术已经让儿童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今天,学习已经变成人们一天24小时,一周七天的经历,现有资源和技术能够为此提供帮助和支持。许多学生一上学就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及如何用计算机辅助学习,而学校现在仍然试图让学生熟记传授给他们的知识,并未把技术看成学习过程的完整组成部分。

托瑞斯认为:学习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断裂。儿童天生热爱学习,但高一孩子描述学校用得最多的词却是“乏味”。教师必须问问让学生记住大量事实是否有价值?我所说的教学方法创新并不否定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二者之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和”的关系。

编译自《澳大利亚人报》网站 2009-6-9

专家视点

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有三重境界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从高考招考方式看,打破一考定终身,有三重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变一考为多考,集中录取”。其操作方式是,将一次集中高考,分为集中高考和提前的学业水平测试,然后将学业水平测试和集中高考成绩组合起来,供高校集中录取。表面看,这种方式动态考察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由于在集中录取中,必须依照分数排序依次投档,依次录取(高校大多把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折合为分数与高考分数相加),而每个考生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考生的焦虑、负担,不减反增。而且这种录取方式,因投档分数线、录取分数线严格,学生在大学中转学受到严格限制,十分困难,上述改变,结局还是终身在高考之后即定。

第二重境界,是“维持一考,变一次录取为多次录取”。其操作方式是,基于一次考试成绩(学业水平测试成绩或者高考成绩),高校向考生提出申请成绩要求,符合申请条件的考生可以向多所高校提出申请,高校根据申请者的高考成绩(或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学学业成绩、综合评价,结合学校的面试考察,自主录取考生,考生可拿到多张录取通知书,之后,考生可根据各校录取的专业、提供的奖学金等做出选择。这种招考方式,学生的选择权大大增加,学校对学生的考察也摆脱了分数这唯一依据。

第三重境界,是“多次考试,多次录取”。其操作方式是,考生一年之中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多次学业水平测试,每次学业水平测试对于高考录取具有同等效用,考生可拿任何一次成绩去申请高校,高校则以这一成绩为基础,综合学生的中学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进行自主录取。

目前我国教育部门所谈改变一考定终身,还停留在第一重境界。真正打破一考定终身,应朝第二重境界迈进,最终实现第三重境界。但不少人士以当下教育环境无法保证招生公平为由,反对高校自主招生,那么,为何不从保障自主招生公平出发,进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高校内部管理的同步改革呢?如果高校同步实行自主办学、学术管理、教授治学,所有招生过程公开、透明,自主招生的信息详尽公示,招生公平并非不可求。

我国的高考改革,不要永远在集中录取的计划框架中,做考试科目的加加减减和考试形式的分分合合,应从受教育者的素质发展出发,突破改革困境,真正打破一考定终身

摘编自《教育文摘周报》2009年第21

创业教育挽救知识失业

2008年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中对知识失业的解释为,知识失业是指一部分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或降低工资标准、放弃专业技能优势与其他劳动者竞争工作岗位。

专家指出,解决知识失业的根本途径有三种,一是压缩招生规模,二是引导学生低标准就业,三是鼓励学生积极创业。比较来看,创业或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要选择。但创业经验欠缺,或创业知识不足,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通病,这导致近九成大学生有创业的打算,但实际创业的却少之又少

对此,北京青年宫党委书记、青年压力管理中心理事长冯松青表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意识很传统,依赖心理非常严重,他们首先考虑依靠父母的关系,看是否能够对自身创业有所帮助,其次考虑国家会出台什么政策支持创业,而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为帮助大学生更好就业,目前各高校均设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这些中心的主要任务大多是指导学生就业,学生创业方面的需求往往被忽略了,学生得不到专业指导,对创业感到迷茫,最后只是想想而已

冯松青认为,创业教育涉及多个层面,首先,学校应该主抓学生的思想观念培养,从大学生一进学校起,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次,由社会机构进行青年创业的实用性培训,讲授创业者必备的知识理论,其中包括:资金准备、如何制定商业计划书、如何注册登记、企业财务和税务知识等。第三是家庭层面,家长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予正确的人生观,对其发展提供正确指导。第四是媒体,媒体要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摘编自《教育文摘周报》2009年第22

深度调查

民办校毕业生35年后收入与公办校学生持平

最近发布的《2009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竞争力调查报告》显示,超过90%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初始年薪在4万元以下,而公立院校毕业生中近50%的人年薪超过4万元,在35年后,两者的收入水平基本持平。

《报告》指出,造成刚毕业的民校生与公校生收入悬殊的主要原因是,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职场生涯多由基层起步。当毕业35年后,年薪2万到8万之间的公办院校毕业生占到65.7%,民办院校毕业生中占到69.7%。而赚到更高薪酬的人中,公立院校毕业生多于民办院校毕业生。

《报告》显示,79.7%的雇主对内地民办高校毕业生总体质量表示满意,曾雇佣过民办高校学生的雇主中,93.7%的人表示未来两年仍有意继续雇佣民办高校学生。其中51.9%的雇主认为民办学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强,53.8%的雇主认为他们工作踏实。

《报告》指出,由于民办校学生的基本素质与公立院校学生相比较低,长期发展的后劲略显不足,在胜任更高职位发展方面不如重点院校学生,同时,民办高校总体上存在着招生、与雇主沟通等环节需要明显改善的问题。

一些知名公司的人力资源主管表示,他们并不对民办高校学生设立任何门槛,但却很少看到这些学生的简历,他们认为“民办高校学生应该更自信一些,勇于参与各类就业竞争”。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 2009-6-13

86.7%的人赞同中学普及高考志愿指导中心

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腾讯网教育频道,对364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其中考生占20.3%,家长占13.9%34.1%的人是大学生,19.9%的人大学已毕业),61.5%的人认为在高考志愿的填报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对高校和专业不太了解,其中15.3%的人表示很不了解,仅3.6%的人表示非常了解。

对于考生填报信息的主要来源,调查显示,62.5%的人首选老师,各类报考指南以59.4%的支持率紧随其后,46.4%的人选择了父母等亲人,接下来的排序依次为:网络信息(38.0%),各高校的招生网站(33.7%),往届师兄师姐(30.4%),媒体信息发布(23.8%),各地教育考试院的信息发布(23.7%),各类报考咨询会、讲座(13.17%)。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程方平认为,在报考指南中,不少高校的专业介绍写得太过学术、晦涩,让人很难看明白。高校自己的招生简介,又只写赞誉之词,不写学生在学习某个专业以及就业过程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现在的专业这么多,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不可能充分了解。考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在信息上处于弱势地位。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的考生,填志愿就像买彩票。今年有16个省市实行平行志愿,但是有多少人能准确解读平行志愿的内容呢?”

调查显示,70.7%的人认为在高考志愿填报中,最大问题是考生不知道什么专业适合自己。其他问题还包括:盲目追求热门专业(60.9%),父母或者老师的意见占主导作用(46.1%),报考信息五花八门,不知道信哪些(38.1%),缺乏专业报考指导机构(38.0%),对招生的新政策不熟悉甚至误读(32.2%),扎堆儿报考名校(28.6%)。

86.7%的人赞同在高中普及高考志愿指导中心,帮助学生填报志愿。在参与本次调查的1970名大学生和大学已毕业人士中,42.8%的人认为,中学老师对大学各专业缺乏了解,41.0%的人认为大学里很难改换专业,34.3%的人表示所学专业不适合自己,26.8%的人对所在大学不满意。

程方平认为,教育部应该牵头组织审查各个高校招生专业的信息,建立起一个有关专业内容、每年专业录取情况、就业情况、社会对专业的需求情况的全面的数据库,方便考生检索。这不仅对考生有利,对高校的学科设置甚至对用人单位都有益。本次调查显示,62.9%的人赞同程方平的观点,认为教育部应调研各专业就业或社会需求情况,定时发布报考预警56.9%的人认为,各地招生考试院应及时发布新政策解读,提供咨询服务52.9%的人表示各高校应完善招生网站建设,及时更新录取情况;58.3%的人建议考生结合兴趣,联系就业,填报志愿;48.6%的人认为媒体有责任及时发布准确、权威的报考信息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09-6-9

责任编辑  杨妍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