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8期:就近入学政策可能诱发新的不公平

发布时间: 2009-04-07 来源: 京教育科研网 发布者:ym

 

 

 

国内教育看点

香港财政预算案教育总投资617亿

金融海啸下,教育仍是20092010年香港特区政府财政预算案的重要开支部分。财政预算案中,拨款总额达617亿,占政府总开支两成。教育经常性开支增加7%,拨款538亿,占政府总经常开支约两成三,包括为准备新高中学制而拨出75亿,近10亿配合明年落实的教学语言微调方案。中小学开支分别增加14亿、3亿。非经常开支为79亿,较去年修订预算减少近两成,原因是去年的一笔180亿成立研究基金的拨款在今年入账。

为新高中学制拨出的75亿中,19亿将用于向中学提供专业支援,56亿用于支援大学筹备新课程和校园基建,今后每年还将为中学及大学投放20亿的额外经费。配合落实教学语言微调方案的9亿5千万中,预计支出6亿4千万用于为中学学科教师提供培训及代课减少和推行大型英语延展教学研究,而优化小学英语教学预计支出约3亿1千万。另外,为吸引优秀科研人员、教育工作者和高增值企业来港,政府将在20092010学年起分三年增加研究院研究学额。同时,教育局将设奖学金,吸引有潜质学生投身教育,每年预计经常开支约14百万。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2009-2-26

海外直击

OECD展望高等教育未来

2008年底,OECD发布了《高等教育2030》(第一卷)。《高等教育2030》是OECD对高等教育未来进行分析预测的系列报告,共分四卷。

《高等教育2030》(第一卷)主要分析人口变化趋势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多数OECD国家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而且移民和少数族裔人口日渐增多。日本和韩国已经出现了高等教育入学人数下降的苗头,而土耳其和墨西哥的情况却正相反。

《高等教育2030》(第一卷)对学生、教师和社会总体情况的预测和判断如下:

关于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会不断增多,而且这种趋势显然来自于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充,只有极少数国家会出现高等教育萎缩现象;学生群体中女性将占多数;学生群体趋于多样化,留学生、非全日制学生和年龄较大的学生都会增多;高等教育的社会基础需要继续拓宽,但由此引发的对不同群体教育机会的影响尚不确定;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与入学、公平相关的政策将会发生改变。

关于教师:教师的职业发展将以国际化为导向,更具流动性,但是仍要与国家的实际需要保持一致;为适应多变的劳动力市场需求,教师的教学应该更加多样化、专业化;教师职业会逐渐摆脱传统的自我调整的内部发展观念,根据新的时代要求采取新的发展模式。

关于社会总体情况:社会人口中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抱有积极的乐观的预期;女大学毕业生将占多数,她们遭遇的工作歧视虽然减少了但仍然存在;许多国家有一半或将近一半的适龄人口都将成为大学生;OECD成员国、主要的工业化国家、特别是中国和印度,大学毕业生数量(绝对数)上的差距在缩小;人口变动趋势对高等教育支出占国家GDP比例的影响甚微;由于一些社会边缘群体被排除在高等教育之外,因此整个社会面临的挑战会更多。

编译自OECD网站 2009-3-4

全民教育高层会议发表奥斯陆宣言――“共同努力

第八次全民教育(EFA)高层小组会议于20081216-17日在挪威奥斯陆举行,大会邀请了各国部长、多边和双边机构的负责人、民间社会组织和私营部门组织的高级代表参加会议讨论,并发表了奥斯陆宣言――“共同努力”。

会议认为全纳教育是实现人类发展、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以消除性别、贫富、农村/城市、以及其他方面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平等;应制定提高所有学生学业水平的标准,加大投入,提高教材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还应制定表述清晰、注重性别差异的目标,并制定相关的监督工具;对于性别差异较大的国家,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来保护女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

会议呼吁各国政府和发展伙伴要对促进融入所有儿童的全纳教育和提高全民学习成果的政策和计划增加资金支持。要在全部门平衡的框架内优先考虑基础教育投资,把教育经费划拨给最需要的领域,确保教育经费的使用效力和效率。

会议认为,有必要设立一个“全民教育教师”国际工作队,作为全球全民教育伙伴的一个自愿联盟,来共同解决“教师短缺”问题。

第九次全民教育高层会议将于20102月在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举行。

根据第八次全民教育高层小组会议资料编译

奥巴马首次国会讲话重谈教育

近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第一次国会讲话中再次承诺,要抑制辍学率,提高大学入学率,增加联邦政府对特许学校的拨款,以及加大投入来缩小学生之间的成绩差距和提升教师素质。

他指出:教育、能源和医疗保健三个关键问题,将突出影响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而教育更是缓解经济衰退的处方;我们必须清楚,今天在教育上超出我们的国家,未来也将在经济上超越我们。

他同时宣布了一个新的目标:到2020年,美国所拥有的大学毕业生比例要居于世界首位。为此,他提醒广大民众,经济刺激计划中包括一个新的2500美元大学学费税收抵免政策。他呼吁每个人都应努力完成至少一年的高等教育或职业培训。

奥巴马还说,“高中辍学将不再是一种选择”,“辍学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放弃,更是对国家的放弃,而我们的国家需要和重视每一个人的才能。”

他还表示,将放弃没有明显作用的教育项目,这将在他近期的2010年度财政预算中公布。“阅读优先(Reading First)”和“哥伦比亚特区教育券”项目有可能会被中止。另外,将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裁减教师。

编译自美国《教育周刊》2009-2-25

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明确教育投入

2009217,美国奥巴马总统签署了《2009年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以下简称“法案”)。《法案》明确用于教育的经费达1400亿元之多。

n      直接教育经费――770亿美元:400亿美元作为国家稳定基金,用于推进各州所承诺的教育改革,学校系统也享有使用其中部分经费用于学校现代化建设的自主权;130亿美元用于“联邦I号基金”(用于资助来自经济贫困、教育落后家庭学生)拨款,其中30亿美元用于“联邦I号基金”所资助学校的改善计划;120亿美元用于保障实施《残疾人教育法》;50亿美元用于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奖励拨款,将分配给那些积极追求高标准、高质量评估,努力建设强大数据系统和优秀教师队伍的州;50亿美元用于儿童早期教育,包括启智计划、儿童保育财政补贴、残疾婴幼儿保育计划(包括卫生与福利部相关项目);20亿美元用于其它教育投入,包括按绩效付薪、建设数据系统、教师素质提升,技术津贴,职业康复,工作研究以及政府补助金。

n        支付大学费用――308亿美元:170亿美元用于弥补“佩尔助学金”(Pell Grant)的缺口,补助金提高500美元使其第一年增至5350美元,第二年在此基础上继续增加,此项拨款预计将补助七百万中低收入青年人和成年人;138亿美元用于将学费税收抵免额从1800美元提高至2500美元。

n        额外的学校现代化建设经费――336亿美元:另外设立88亿美元国家稳定基金,用于各州包括教育在内的服务项目,学校现代化建设可使用这笔经费;248亿美元用于学校翻新、维修和学校建设。

《法案》旨在以迅速、富有成效和透明的方式对教育进行投资,以更好地满足儿童和成年人的现实与长期利益需要。因此,美国教育部正在制定一个简捷的拨款方式,拨款的前提是各州需要做出强有力的承诺,不仅把新的投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还要按照《法案》所明确的目标,取得意义深远的、可衡量的进展。

教育部的预定目标是,一旦收到各州的全面改革方案,则在40天内将这些拨款的一半下拨到各州,而剩下的一半会在六个月内下拨完毕。

编译自美国教育部网站 2009-2-18

剑桥大学新报告审视英国小学教育

220,由剑桥大学教育系教授亚历山大(Robin Alexander)负责的独立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英国小学课程的研究报告在全国反应强烈,各家媒体迅速转载。

在英国埃斯梅•费尔巴恩基金会(Esmée Fairbairn Foundation)的大力支持下,该研究机构于200610月确立了“剑桥小学教育调查”研究项目(Cambridge Primary Review)。这是自1967年英国普劳登报告(PLowden Report)发表40多年来对英国小学教育最深入的一次调查研究。“剑桥小学教育调查”将于20099月正式结束,在项目进行期间,已经陆续发布了多份研究报告。

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英国小学课程涉及面过窄,学校过分关注数学和英语,标准化测试和基础技能学习挤占了学生大部分时间,使得学生在艺术领域的天赋濒临枯竭。亚历山大教授说,目前的小学教育是不完善的,如果学生一直接受这样的教育,不仅会让教育本身陷入困境,而且从某种程度上会使学生的生活乏善可陈。报告声称,希望看到更富弹性更灵活的小学课程表。报告呼吁全社会对小学教育目标展开讨论。

这份研究报告建议围绕12个具体目标重构小学课程体系。目标确立后,小学课程将不再局限于数学、英语等课程,而是会拓宽到8个主要的知识领域。

12个目标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个体需求与能力:身心健康、社会参与、自主性、自我管理;二是个体与他人或外界的沟通:尊重与互惠;相互依存与可持续性;公民意识(地方、国家、全球);文化融合;三是学知行统一:知晓、理解、探求、深入;技能培养;激发想象力;对话解决争端。

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的发言人对报告中所提到的“不完善”的小学教育予以否认。这位发言人表示,报告的结论是对广大师生的污蔑,而且报告结论并未经过国际比较,缺乏国际层面的证据。

编译自英国BBC网站 2009-2-20

布朗推出号称空前的科学促进计划

英国首相布朗日前宣布,政府将加大对科学领域的投入,并声称这次投入会超过以往任何一次。他表示,不会让科学成为经济危机的牺牲品,一定确保对科研的投入。布朗说,对科学的投入关系着英国未来的国家竞争力。他希望通过科学促进计划,英国经济能够从过分依赖金融产业转变为依靠科技来发展

布朗说,要使英国成为全世界科学家都向往的国际化的科学研究中心,而且要为英国的明天培养最伟大的科学家。布朗呼吁那些在经济危机中失去工作但是拥有科学、数学和IT学位的人,可以接受再培训转行当老师。

布朗的科学促进计划还包括对科学课程的改革,将以三门独立的课程(物理、化学、生物)取代现有的综合性科学课程,五年内90%的公立学校都将完成这项课程改革。布朗还设定了一个目标,到2014年,在A-level考试(中学高级水平考试)中选择数学的学生从现在的56000人增加到80000人。

根据英国《卫报》和首相办公室官方网站资料编译整理(2009-2-27

英国DIUS大臣谈高等教育发展

近日,英国创新、大学和技能部(DIUS)大臣德纳姆发表了关于高等教育未来的重要讲话。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n        英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增长点和突破口在于非全日制学生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据统计,英国18岁适龄人口呈现下降趋势。高等教育的扩充主要应考虑吸纳有继续教育需求的非全日制学生。

n        适合非全日制学生的高等教育必须更加灵活,以学分为基础的学位授予制也应更富弹性,不同高等教育机构之间应该能够实现学分转换或互相承认学分,以便非全日制学生取得学位。

n        高等教育应该提供针对不同群体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学位授予制度。从长远来看,非全日制学生数量会一直增加。如果没有这些学生,劳动力市场上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必然会受到影响。

n        疏通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路径,研究型大学应该敞开大门,不应只看重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

n        增加投入对于保持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非常重要,不管是公共投入还是私人投入都要增加。

编译自英国创新、大学和技能部网站 2009-2-24

英国将对“随机派位”入学制展开调查

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大臣鲍尔斯近日要求负责学校事务裁定的官员对“随机派位”入学制的执行情况及操作的公平性进行深入调查研究。

鲍尔斯表示,过去十几年,我们一直在为两个目标努力,一是让每所学校都成为好学校;二是建立公平的入学制度。但是对家长来说,如果他们的子女不能进入第一志愿填报的学校,他们就认为制度是不公平的。所以说,完全公平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80%的家长都能实现第一志愿入学的愿望,当然还有一部分家长会感到失望。因此,在力争每所学校都成为好学校之前,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鲍尔斯还说,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申请人数过剩的学校,研究如何确保有限的名额得到公平分配。“随机派位”虽然解决了一定的问题,但是现在对它的抱怨也越来越多,我非常理解家长的苦衷。“随机派位”让56年级的孩子有些无所适从,他们不知道自己以及同伴明天会被派到哪所学校。

鲍尔斯对于负责调查“随机派位”的官员还提出一个特别要求,对双胞胎的入学问题给予关注。鲍尔斯说,如果双胞胎也进入“随机派位”系统,两个孩子被安排到不同的学校,这种事情实在太荒谬了。

编译自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网站 2009-3-2

英国斥巨资打造“现代化学校”

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大臣鲍尔斯宣布,政府将投入9.19亿英镑用于几千所学校的校舍改扩建工程,使这些学校都能达到“现代化学校”的标准。“现代化学校”工程将对地方经济和建筑业的发展产生巨大促进作用。

2010-11财年,英格兰100多个地方教育局会得到4.99亿英镑的财政支持。鲍尔斯表示,还有3.9亿英镑将会直接拨付到学校用于较小项目的建设,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经费支出,比如建新教室、科学实验室,或者装备新体育馆、购买ICT设施等等。最后还有3000万英镑用于操场建设。鲍尔斯希望通过长期的公共投资项目吸引私人投资共同参与。

“现代化学校”工程是英国政府经济刺激方案中的重要一环,也被称为“未来学校”工程(Building Schools for the Future简称BSF)。这项工程的实施意味着,2009-10年度政府对英格兰所有学校的总支出将达到79.43亿英镑,与1997年的7亿英镑相比可谓天壤之别。

编译自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网站 2009-3-3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2020远景

20081217,备受澳大利亚政府期待的布莱德利《高等教育评估报告》正式提交联邦教育部。该报告勾勒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2020远景――

n        能够培养拥有一定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毕业生,以满足澳大利亚和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n        为所有有能力的人参与高等教育提供机会,并为他们提供充分支持;

n        为学生参与高等教育提供激励和奖励;

n        让新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让教育、培训和跨学科世界一流研究人员的培养过程在国家的“研究和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n        通过学生和教师的流动及知识、先进理念的交流参与全球竞争;

n        能为澳大利亚社会和文化结构的理解、构建,以及全国和区域经济做出贡献;

n        能够与其他教育和培训部门有效合作,为公民的一生提供连续的、高质量的学习机会;

n        在高等教育参与和绩效方面居OECD国家前列。

报告提出,公共经费的提供应该对所有提供者透明且公平,应该直接与追求的产出目标挂钩,应该鼓励提供者为了学生的利益和更广大的社会利益,追求自己的战略方向;而接受公共经费的高等教育提供者应该有公平而透明的招生程序,要有鼓励来自不同群体学生参与的程序,要为所有学生充分发挥潜能提供支持,并为他们提供弹性的学习机会。

编译自《澳大利亚人报》2008-12-17

澳校长、专家热议《高等教育评估报告》

备受澳大利亚政府期待的《高等教育评估》报告提交联邦教育部后,政府迟迟没有采取相应举措。围绕该报告的政策可行性,大学校长、专家各有所见。

n     西澳大利亚大学副校长,八大名校联盟主席艾伦?罗伯逊认为:该报告对于政府解决一些迫切问题是一个契机,也为我们提供了讨论高等教育未来的机会。报告中有许多积极的建议,但缺陷也很多。撤销对大学的招生管制后,我们需要对公平和机会负责任,必须提供奖学金让人们能够上大学。

n     拉筹伯大学副校长保罗?约翰逊提出:报告带给所有大学的真正好处是大学可以自己决定希望超越的目标,而只有那样做才能得到额外的财政资源。

n     堪培拉大学副校长斯蒂文?帕克认为:挑出几条建议部分实施或用很长的时间来实现建议非常冒险,布莱德利顾问团将失去从根本上重组高等教育的机会。

n     昆士兰科技大学副校长彼得?科德拉克指出:对于联邦对该报告的回应不要太乐观,我们真正应该期望的是长期高等教育结构的建立,同时政府能够明确优先战略,并在未来几年分阶段实施报告中建议的措施。

n     曾任部长顾问的安德鲁?诺顿表示,虽然自己曾经赞成高等教育实行“教育凭证计划”,但现在却反对这项建议。他认为:布莱德利计划会事与愿违。

他指出,原则上,“教育凭证计划”的活力能显著改善高等教育系统目前存在的惰性;公立大学每年都能得到大量由联邦资助的招生额,即使许多学生选择就读由其他教育者提供的高等教育,支付比公立大学学生多得多的学费。如果“教育凭证计划”缩小了收费价格差异,那么更多学生可能选择规模更小、更专业的高等教育提供者。

同时,“教育凭证计划”还可能改变不同专业间招生额的配置。当前,联邦政府主要通过与大学的经费协议提前三年制定招生计划,市场作用发挥很小。

但该计划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定价机制。该计划将废除目前的经费协议机制,改由每个学额的价格来刺激高校额外招生。如果定价太低,高校没有扩张的动力。而布莱德利“教育凭证计划”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清晰的、为每个学额定价的程序。定价机制的缺乏削弱了“教育凭证计划”的生存能力。

现有的私人提供者将不愿签订计划,因为许多大学收费已经超过接受布莱德利经费机制可能获得的最大经费数量;而公立大学将联邦支持的学额转变为“教育凭证”学额后,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将忽视实际需求,把学额从亏损专业转向能产生盈余的专业。因此,我们不会看到“教育凭证计划”所希望带来的学生选择面的增加。

应该由高等教育提供者制定自己的学费标准,同时接受市场监管而不是政府。

根据《澳大利亚人报》网站资料编译整理(2009-2-112009-2-25

聚焦贫困对于教育而言是一个错误

澳大利亚教育研究协会“教学、学习和领袖”研究主管斯蒂芬?丁汉姆认为:联邦政府试图通过对社会处境不利群体的关注来改善教育质量的政策是一个误导

他认为:政府拿出10亿多澳元投入到处于低社会经济状况地区的学校,而教育最大的平等是每个课堂都拥有优秀教师,因此联邦经费应该直接指向低绩效学校和成绩差的学生。每所学校都有成绩差的孩子,政府通常把低社会经济状况作为一个降低课程标准的借口,许多教师也都错误地相信学生的背景决定了他们在学校的潜能。

丁汉姆教授指出:学生在教育中所能取得的成绩不是由遗传、住所、社会经济背景或家庭环境等预先决定的,所有学生都能够从优质教育中获益。因此不应该把所有的低社会经济状况的学校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考虑。当把低社会经济状况的标签贴到一个学校后,学生的成功预期也随之降低。

丁汉姆教授认为:教师质量是解决差距的关键。

编译自《澳大利亚人报》2009-2-18

澳宣布对高等教育资助制度进行大变革

34,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宣布:正制定计划把对高等教育的资助与学生需求挂钩。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道钦斯改革以来,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最大的一次结构改革。

改革的目标是:显著提高高等教育参与率(2025年,把2534岁澳人拥有本科学位的比例从目前的32%提升至40%),废除由联邦政府配置资助经费的现行机制。

联邦教育部长朱莉娅?吉拉德在“澳洲大学联盟大会”的致辞中指出:这次改革将建立新的“学生中心,需求驱动”的高等教育体系。尽管改革将激发学生更大的需求,但政府不会解除对学费的管制。吉拉德说:无论何时,政府都不会在追求扩大高等教育参与的同时,提高学费。

为了保证大学为2012年将实施的改革做好准备,政府将从2010年起把大学招生全额付费生的比例从目前的5%提高到10%。同时将给高校时间进行调整和做计划,确保大学不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快速增长。

该计划大体与布莱德利《高等教育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建议一致。吉拉德相信:解除对高校招生数量的管制,提高参与率带来的经费挑战,政府能够应付。

联邦政府预计将在五月的预算中公布计划细节。

编译自《澳大利亚人报》2009-3-4

澳专家支招:高校如何应对挑战?

澳洲大学联盟主席、莫纳什大学副校长理查德?拉金斯称:面临高成本和结构调整的压力,更多大学将追求专业化,同时小规模大学将寻求合并。带来的结果是综合型、研究型高校数量减少。

拉金斯警告: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正面临最强烈的结构性改革压力,大学要承担起不同的角色。面临的挑战包括科技的不断进步,研究的日益全球化,全球对高校教师争夺的不断升级,吸纳越来越多的低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成年学生和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留学生带来的学生社会基础的不断拓宽等等。同时,高等教育还面临来自不断涌现的低成本私人提供者(主要是在线提供)的竞争压力。

拉金斯认为:大学应该自己决定是希望通过竞争成为高成本、综合型、以校园基础、研究密集型的高校;还是希望专注于较小的特色研究领域,研究项目实施成本低,还可能与国际规模化的提供者竞争或合作。

他预测,扩大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参与,部分将通过增加在线教育实现,而科学、医学和工程研究等学科需要以大学校园为基础,有相应的配套设施,同时教学需要面对面进行,需要进行实验。因此成本和竞争压力可能导致综合型、以校园为基础的,研究密集型大学数量减少;一些小规模大学将与其他大学合并;而私人提供者将继续扩大他们的作用,在高需求地区,传授一些成本相对低廉的课程。

编译自《澳大利亚人报》2009-3-4

新加坡教育部长黄永宏论世界一流教育体系特征

新加坡教育部长黄永宏在国会拨款委员会2009财政年度会议上作“抓住机遇,构建一流教育体系”的演讲时特意解释了什么是“世界一流教育体系”。

他提出世界一流教育体系有三个重要特征:因高标准而受到推崇,与世界顶尖学校(不仅指大学,还包括中小学,工艺教育学院及理工学院)相比,名列前茅;根据学生各自的长处,提供普遍的入学机会,同时为学生搭建跨越不同教育体系的桥梁;能积极对有不同天赋和学习需要的学生做出回应。

他还认为这三个因素之间常常存在冲突,当我们致力于提供广泛的入学机会时,可能会冒降低标准的风险,目前英国高等教育就面临这样的问题;挑选天才需要大量资源,而这些资源可以用于为更多人提供入学机会,常春藤大学联盟就是这样的案例。他还指出这种冲突不可能完全解决,但是通过调整,可以找到一个契合点。

编译自新加坡教育部网站 2009-2-10

海外信息一览

英国“新大学”将“回归理工学院”

90年代初,英国政府认为理工学院和大学之间的差别过大。所以,一批理工学院根据1992年《继续教育与高等教育法》改制为大学,并有权授予自己的学位。

但近期,按照英国政府的教育改革计划,前理工学院升格成的“新大学”,将重新回到理工学院的地位,为成年人提供教育和职业学位。这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政策的一个转变。

英国创新、大学和技能部事务大臣约翰?德纳姆表示,“新大学”不应该试图仿效精英学术机构。相反,“新大学”应专注于吸引那些希望学习实用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常常来自劳动阶层。

约翰?德纳姆也坦言,那些1992年以后的新大学,在吸引劳动阶层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方面领先,减轻了牛津剑桥等校的压力。

摘编自英国BBC中文网 2009-2-24

芬兰这样破解高教发展难题

据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公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芬兰在全球125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二。而此前芬兰连续三年在该报告中排名第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芬兰长期以来占据着该报告高等教育排名的最高位置。在芬兰经济成就的背后,是它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及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正确决策。

n     除了拥有充足的经费以外,二元高等教育系统生机勃勃。

传统上,芬兰高等教育只有大学教育,结构单一。芬兰政府参照德国的二元高等教育体系,即高等教育分为独立的大学教育部门和职业教育部门,同时也受到荷兰高等教育机构合并的影响,以及挪威发展地区性高等院校的启发,逐渐在已有的大学教育体系外,建立起新的高等教育部门――多科技术学院或职业大学。芬兰原有的高中后职业教育机构,通过合并升格,经过一定的试验期,形成多科技术学院。根据芬兰1995年制定的《多科技术学院法》,如果职业高等教育机构满足相应条件并通过评估,可以获得永久性身份。

多科技术学院入学条件相对宽松,只要求申请者获得高中毕业证或职业高中学历,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大增加。

n     高教评估具有浓重的官方色彩,而学校也有是否参与的自主权。

根据法律,芬兰的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应该自我评估教育质量,并参与到外部评估过程之中。1995年,芬兰成立高等教育评估理事会(FINHEEC),作为独立的专家实体,研究开发高等教育评估的程序与标准,并作为教育部咨询机关评价和保证高等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评估理事会主要有两项具体职能,即评估认证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职业课程与多科技术学院的各种许可申请,评估范围包括20所大学与29所多科技术学院。理事会成员由教育部任命,任期4年。

芬兰高等教育评估的显著特征是其官方性质。但是,对于评估与认证又采取自愿方式,不强制评估。对于大学的学术性课程,则由各个大学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负责评估,并保证其质量。

在教育支撑经济发展的同时,芬兰成为世界上对教育投入最高的国家之一。从小学到大学,学生均享受免费教育。2007年年底,芬兰开始对高等教育进行50年来最大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两年内政府从高等教育中淡出。这一改革将在201011日前全部完成。

摘编自中国教育新闻网 2009-2-24

澳大利亚将高等教育纳入基础设施建设振兴计划

为推动澳大利亚早日摆脱经济衰退,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宣布出台了耗资47亿澳元的“澳大利亚基础设施建设振兴计划”,发展高等教育是其中一项。近日,澳大利亚教育、就业和劳动关系部与创新、工业、科学及研究部联合宣布,将通过教育投资专项基金向澳大利亚的大学直接追加5.8亿澳元拨款。这项拨款主要用于资助澳大利亚的大学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科研设备投入。资助项目涉及教育、创意艺术、医学研究和工程学等,学科门类齐全,全方位涵盖教学、学术和研究等领域。

根据陆克文政府通过的振兴经济计划,随着大学各综合实验室的投入使用,基础设施建设相关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方法也将相应改革。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工程、科学、数学和其他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均可获得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职业培训,未来基础设施建设人才有望供应充足。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2009-2-17

新视野

郎咸平谈就业:大学生为何毕业即失业?

2008年中国大学各学科的就业率:工商管理是58%;农学最好,78%;法律、教育媒体、医学,都在30%多。如果按照这个比例算下去的话,大学生起码有一半失业。

为什么找不到事做?有一个广泛流传的原因是:“专业不对口”。郎咸平结合他在国内外的教学经历,认为:大学毕业生专业不对口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因为本科教育的宗旨是通才教育,专科才是专才教育,既然是通才教育当然是专业不对口。

但为什么美国学生专业不对口,找得到事,而我们中国学生专业不对口,就找不到事呢?有人说是因为“扩招”,但是美国的大学毕业生比例比中国高很多,很多国家还要更高。

郎咸平认为,问题主要出在中国的产业链定位上

有很多人认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这个想法其实错得离谱。谁是真正的制造业大国?――美国。真正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产业链,就是“6+1”。“1”就是指制造业,是硬的生产环节,其余“6”是软的环节,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等六个环节。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分工把“6+1”里面最差的“1”放在中国。而“1”是不需要大学生的,真正需要大学生的是“6”。

在这种产业链的格局之下,除非你从“1”走到“6”,否则大学生就业一样艰难。此外,利率不断调升,汇率也不断调升,使得这些出口制造业日子更不好过。

因此,郎咸平建议,中国的产业政策必须从“1”走到“6”,只有这样问题才能解决,包括大学生就业。

摘编自宿迁创业文化网 2008-7-1

专家视点

杨福家:中国现有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过多

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如何拟定,都受其国情影响,也都必须符合本国需要,在需要的基础上规划。美国有60%高等院校是职业学校,这不表示中国高等院校也必须有60%是职业学校。不过,按中国目前社会需要,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现有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过多。

英国诺丁汉大学校监杨福家教授日前在怡和轩俱乐部发表《走进一流学府:中外高等教育比较》演讲前,接受记者专访,发表上述意见。

他说:“高等院校必须按国家需要,形成不同类别院校所组成的架构。高校的体系,好比一支乐队,不应该只有钢琴,也应该有小提琴、大提琴,这样才能演奏交响乐。不同特色的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有其长,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需要。我认为中国没有必要拥有超过10所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他指出,目前中国流行“一流的大学必须是综合性大学”,“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医学院、文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办学的思路崇尚“大而全”,然而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例子却说明,办校要办得有特色。

此外,一流大学除了要有与众不同的特色,还必须要有一流的教授、一流的学生,要有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以及自由宽容、不浮躁的学术环境。与此同时,“要有来自非政府的、充足的资助”,也很重要

杨福家非常同意新加坡国立大学前任校长施春风教授所说的,“用政府的经费只能办一所好大学,惟有动员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才能办一所伟大的大学”。

摘编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网 2009-3-2

就近入学政策可能诱发新的不公平

义务教育阶段推行就近入学政策的目的是要保证教育的公平,但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赵菲菲撰文认为,就近入学政策可能造成新的不公平。主要表现为:

容易造成户口歧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自从就近入学政策颁布以来,不少家庭为了使自己的孩子能到理想的学校上学,不惜一切到学校所在社区购置房产,进而实现户口的迁移,以达到择校的目的。从这方面看来,就近入学政策反而是加剧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加大了由此而引发的教育机会不公平性。

就近入学政策容易诱发薄弱学校搞重点教育。因为当薄弱学校获得和优质学校相似的生源后,这些薄弱学校会无比重视那些难得的优等生,为了重振学校,打响名声,他们会给这些优等生特别的关怀,配备全校最好的师资力量,给予特别的学习机会。弱势学校为了快速取得成绩,以牺牲中下等学生平等获得优质教育的权利为代价。

就近入学会限制学生的拓展。从学生自身发展而言,按学区划分入学会使学生的选择相当有限,反而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均等。学生从幼儿园到初中已经有超过10年的时间在同一个学区就读,不能接受到更多元的文化以拓展视野。

摘编自《教育情报参考》2009年第1-2

深度调查

北大调查显示:受教育程度对职业发展影响明显

33,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在京发布的《中国报告2009?民生》跟踪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东三地居民受教育程度对其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影响明显。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于2008年底至2009年初,在其建立的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综合跟踪调查数据平台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上,对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三地的24个区县、96个村居、2400户家庭、约8400个个人开展经济生活、教育、健康等方面的跟踪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小学及以下教育程度的人群中,第一份工作大部分集中在农林牧副渔、水利和生产、运输领域,此外有10.8%的人从事商业服务行业。相比之下,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人群第一份职业从事专业技术领域的比例明显增多,而从事这一职业领域的比重,随着学历的增加,有明显递增趋势。

在总样本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群体有超过60%的人都是在户外和车间工作,在办公室的只占3.3%;初中文化的有12.8%在办公室工作,比例稍有提高;本科及以上教育水平群体则有77.1%的人在办公室工作,其中上海地区比例最高,达到88.3%,广东最低为58.1%。可见,随着学历的提高,从事农业工作的比例呈明显递减趋势。

受教育程度还与晋升机会呈正相关关系,北京地区,随着学历水平提高,去年获得晋升的比例从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专及高职到大学及以上,依次是3.8%5.9%10.0%20.4%23.9%,上海和广东地区的比例也呈相似的递增趋势。

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主任邱泽奇表示,该调查的范围将在2010年从京、沪、穗三地扩展到全国25个省市、160个区县、640个村居,届时将有16000户家庭、约56000个个人成为跟踪调查的样本,调查计划至2020年结束。

摘自《中国教育报》2009-3-4

 

责任编辑  杨妍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