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4期: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发布时间: 2008-10-09 来源: 京教育科研网 发布者:ym

 

 

 

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中英基础教育合作学习项目组广州考察报告

 

20085814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中英基础教育合作学习项目一行13位教师赴广州参加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本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研究”课题组举办的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习班。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冲破旧的教学观念,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大益处。

一、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第一,对人的学习能力的认识。人具有学习的天性。郭思乐教授认为,学习是人的天性,是生命演化的结果。人是天生的学习者、感悟者、阅读者、计算者和思考者。人往高处走,进取是人的本性。

第二,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者的最高境界是当学生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学生的学习最后发生在学习者自己的头脑中,教育建筑在人的潜能发挥的基础之上。因此,教育行为的本质是推动、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深层意义是以生命为本。生本教育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保护和依托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第三,什么是生本教育。生本教育是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生本教育的三个原则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所谓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区别于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郭教授称,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教育是师本教育。

第四,生本教育的教学观。“教要皈依学,让生命自己行动”。要把“主要依靠教”的教学转变为“在教的帮助下,主要依靠学”。教授提出生本教学的十六字方针: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

二、生本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个人先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的四重唱

1.个人先学。郭教授认为,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在知识学习面前师生并不平等。教师有备而教,学生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准备,而且还让学生发言,这样的课堂不平等。所以,学生也要有备而来。有备而来的学,才是生命的课堂、平等的课堂。因此,要从观念、策略的高度看“先学”。

这里的“个人先学”,指的是教师把明天要讲的教学目的、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前置性作业――实际上是把明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问题。通过“前置性作业”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先学。当然,布置“前置性作业”也非常有技巧,同样考验教师的教学规划能力。

生本教育认为,常规教学以教师的教为起点,生本教学的起点是学生个体先学,以学生原始的、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学习动力作为教学的第一步。学生通过完成“前置性作业”,感到这个知识是我探究出来的,是我自己学会的,从而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有了想“展示”的欲望。由此展开学生学习的第二环节――小组交流。所以,先学是诱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是小组学习的基础,是知识获得的根基。

24人小组交流。学生有了先学的基础,回到课堂,就可以进行小组交流。由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心得(无论多少,无论对错),都想在同伴面前“炫耀”,此时课堂上教师就要给学生这样的展示机会。有人提出,小组中有学生不学怎么办?瞎学怎么办?调皮捣蛋怎么办?生本教育实践者告诉我们,小组讨论其实在形成一种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合作学习的课堂文化氛围。即向别人求教是光彩的,能帮助别人的是好学生。同时,教师的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教师通过评选“优秀小组”的方式,促进4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当学生通过组内交流、互相帮助,全组同学都学会之后,就可以获得“优秀小组”。如此的评价坚持两周,这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气氛一定会很快地成长起来。

3.班级交流。小组交流之后,无论是学会的还是没有学会的小组都要在班级层面进行交流。生本教学的课堂实践表明,经过小组的初步研讨,学生提高了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会大大提高班级研讨的质量。班级研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小组交流中已经学会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分享,二是交流小组学习中存在的分歧、疑问和没有学会的知识。如果某个小组学习中存在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学生上来讲解,帮忙解决。不同小组学生对同一个知识的讲解,不仅能够帮助全班学生加深、补充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思维得到极大拓展,形成良好的课堂文化,即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文化。虽然学生的经验有限,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一点不比成人差。由于学生的讲解使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对知识的理解溶入了学生自己的生活,所以学生的讲解既生动,又易于其他学生理解。

4.教师点拨。教师点拨被称为课堂教学最后的安全系数保障。万一学生还是没有学会,老师在这个时候才出现,进行适当点拨。

至此,一节课的知识(主题)经历了如下的“四重唱”:在个人先学阶段,估计有20%30%的学生掌握;经过小组交流,可以使40%50%的学生掌握;经过全班交流,可以使70%80%的学生掌握;经过教师点拨,可以使90%95%的学生掌握。并且,经过以上四轮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不断深化。

生本实验学校的教师普遍反映,尽管生本教学和传统教学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一样,但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截然不同。生本实验班的学生更加爱学习、对学习有兴趣,学习的领悟能力强。正如生本实验学校(广州天河区龙洞小学)的一位女学生说的:“别的班的同学是靠老师教的,我们是在老师帮助下靠自己学的”。

(二)没有“前置性作业”,就不是生本课堂

教授认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教师,而是使教师变得更加高级、潜在和有力量――通过学生的力量来显示教师的力量。没有教师,学生自发的自学难以取得优质和高效。教师要从组织教学转向组织学生的学习;从设计教学转到设计学习。教师更大的作用在于“帮学”。教师的“帮学”,很大程度体现在“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和规划上。所以说,没有“前置性作业”,就不是生本课堂。

关于“前置性作业”的设计,教授提出了低入-多做-深思-高出的设计原则。低入的含义是:简单,根本,开放(可拓展);多做的含义是:人人可做,人人多做;深思的含义是:通过学生自学,使知识扎根心灵,提高学生的智慧;高出的含义是:例题自己做,难题自己想。

我们看到,实验班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体现出以下特点:

1)生本教育对现有教材进行改革,编写了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的学科教材。

2)前置性作业有知识的层次性,“差生可以跳舞,好生可以跳高”。

3)无论是数学还是语文教学,生本教学要求知识学习一定要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上尤为突出。例如,一般的概念学习,学生可以从书上找、或照抄书上的语言。但是,知识的应用一定要有“我的例子”“我的理解”。同样,在语文学习中,也一定要谈“我的感受”。

4前置性作业不等同于课前预习。教授说,课前预习是为了教师顺利地教,教师仍然是“纤夫”,而生本教育提倡教育者是学生生命的“牧者”,提倡“以学定教”,前置性作业不是解决课上45分钟的问题,而是给学生极大的学习空间。

(三)理科学习注重学生的探究,文科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

理科学习注重学生自己探究。以我们在华阳小学听赖艳老师上二年级数学课《长度单位的知识整理》为例,老师在全班交流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人分别代表一个长度单位,举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自己(长度单位)的作用。

有代表“米”的学生说:“生活中我是用来量小孩身高的,要想知道我有多长请看米尺(给大家看米尺);我还是用来量比较近的距离的,比如教室两门之间的距离要靠我来量;我还知道1000=10000分米……”

课堂上学生所举的例子都基于学生个人的理解与实践。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老师的讲解,而是设计一个让学生去研究讨论的问题,由学生探究、解答和运用。

文科学习注重学生的大量阅读。以华阳小学三年级语文课《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例。我们此次考察团中有一位初中语老师,正好给初三学生也讲过这篇课文,她听了这堂课后说,“我教的初三学生都达不到他们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他们的发言太精彩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样到位,我的学生根本达不到,我现在最关心的是教师是怎么培养的”。

值得注意的是,语文的“前置性作业”不仅是课文学习的要点,而且以课文阅读带动学生课外阅读――“以读引读”。比如,我们听课的华阳小学三年级语文课上,老师要求学生“脱稿讲一个感人的父爱故事,不超过一分钟,并将你讲的故事内容写下来”。一般来说,语文的“前置性作业”都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题材等,去课外寻找自己喜欢的类似文章阅读。在高年级,可以要求学生模仿写,然后在小组中与同学分享。通过大量阅读,带动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发展。教授说,阅读、积累、思考是语文教学的根本。

(四)用研考代替考试

教授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研考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具体操作方法是:某一个知识单元学完之后,由生本教育课题组的老师先出一张卷子让学生做,然后在小组内学生互相对答案,进行研讨,经历“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之后,学生自己编题考小组其他成员。学生一般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错题情况编制题目,希望把同学考倒。学生编考题的过程,也是知识学习的过程,他(她)一定自己会做了,才能去考其他同学。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编的考题再编一张试卷让学生做。由此可见,生本教学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

三、生本教育的成功案例

案例一:使条件最差、基础最差的学校的孩子们爱学习了,素质发展了。

广州花地中学是荔湾区没有等级的一所学校,办学条件非常艰苦。没有一个像样的校门,校园非常小,甚至连一个五十米的跑道也没有,生源很差。大部分学生几乎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上课只想睡觉。进行生本教育实验一年多来,无论从学生的学习、到教师的教学直至学校的德育、管理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二物理科的考试成绩从最后的18名跃居荔湾区第8名(同组第二),这样的成绩在以前恐怕做梦也不敢想,然而开展生本教育实验仅一年,花地中学就创造了这样的奇迹。

案例二:许多农村学校都通过生本教育取得当地最优的成绩。

在农村教育中,生本教育以全新的思路,在不增加财力、物力、人力投入的情形下,靠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近或达到城市的质量水平,进而取得以“教育质量公平”为核心的教育公平。罗阳一中是一所农村中学,几年前的考试成绩是全县倒数第一,生本教育四年后,教学质量大大提升,去年毕业的一届学生考上重点学校的人数全县排名第五。

我们看到,生本教育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由厌学转变为乐学。

我们认为,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改革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取得了成功。这其中的教育教学规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和进一步实验。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唯

责任编辑  杨妍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