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15期:基础教育需要进行颠覆性创新

发布时间: 2008-06-18 来源: 京教育科研网 发布者:ym

 

 

国内教育看点

浙江发放“任教津贴”大幅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浙江省近日决定为该省的17万农村教师发放“任教津贴”。根据这一政策,浙江省的农村教师可按所聘的岗位和在农村学校任教的年限,从200811日起每月增加60元至400元不等的任教津贴。而在农村学校任教的特级教师,在本人享受的任教津贴基础上每月还加发500元任教津贴。农村教师任教津贴仅限在岗时享受,调离农村学校或退休后不再享受。

为确保津贴的稳定发放,新政策还规定,实行农村教师任教津贴的经费,按学校隶属关系由同级财政承担。而省财政按2007年末各地农村教师情况,参照省与市、县免杂费分担办法给予市县转移支付。

摘自福建东南新闻网 2008-5-14

山东、云南着力高中建设

n   山东省严格规范高中办学行为

山东省的素质教育改革持续了四个月时间,在规范办学方面,各学校的办学行为基本得到规范,普通高中阶段双休日、晚自习及法定节假日安排落实日趋合理。但省教育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地方还在应付和观望,有的学校仍然在打“擦边球”,仍然存在着课业负担过重、变相加班加点、课程开设不全,甚至双休日限制学生自主安排活动的情况。

山东省教育厅要求,山东省各有关学校要按照有关规定,开齐开全必修课程,积极开设选修课程。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一定要配齐师资,保证开课率。任何学校都不能以任何理由不开课、开不全和随意删减课时。

山东省教育厅表示,下一步,全省各有关单位要把规范高中办学行为作为重点抓紧抓好。要严格控制高中学生作息时间和作业量。要严格考试管理,认真组织学业水平考试,严禁举行未经市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统考统练。

n   云南省全面规划高中建设

云南省从明年秋季开始将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计划在普通高中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中校本研训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考核评价制度和高考招生制度。

云南省在办好普通高中学校的同时,还将加快特色高中和综合高中建设。各州、市相关学校将进行多形式的教学改革和办学模式改革实验,加强特色高中和综合高中建设,加大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力度,盘活内部教育资源,使所有高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适应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生源需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成才渠道,强化办学特色和质量优势。其中,将鼓励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相互开放,允许学生跨校、跨专业学习,参加规定的考试,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

从今年91日起,全省还将全面试行打破“省一级高完中”终身制,建立定期重审认定的动态管理机制。到2010年,完成对现有省一级高完中的重审认定。

根据《齐鲁晚报》、《云南日报》相关资料整理

海外直击

扫盲,欧洲在行动

514-16日,来自30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高层决策者、专家等将齐聚阿塞拜疆共和国首都巴库,一起探讨如何解决中欧、东欧及东南欧地区文盲问题和成人教育面临的挑战。

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召集,主题为“解决欧洲次区域面临的读写挑战,关注合作伙伴的建立与推动方法创新”。UNESCO认为,提高成人读写能力对于构建知识社会和提高经济竞争力非常关键。尽管欧洲的成人识字率超过96%,但各国之间的严重不平等一直存在。《2008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指出,中欧和东欧有900万成年人不具备读写能力。而且并不只是少数民族才有文盲,欧洲主流人群中也有大量人读写能力低。

国际成人读写能力调查(IALS2000,对20个发达国家所作的调查)显示:在一些国家,如德国和斯洛文尼亚,具备较差读写能力的人,其失业率是读写能力达到平均水平和更高水平的人的2倍。

当前已经不能将“读写能力”狭隘地定义为“确保人们能够处理各种类型文本的能力”,能够通过多样化途径(如图例、计算机、数学计算)查找、评价和有效使用信息也应包括在其中

讨论扩充“读写能力”(literacy)的概念、怎样对读写能力进行评估、如何推动优质基础教育、如何通过立法和制度安排对新需求做出回应等问题,也是本次圆桌会议需要解决的重要议题。

编译自联合国教科文网站 2008-5-13

美国:实施校长绩效工资应考虑多项因素

上周,全美中小学校长联合会(NASSP)发布一份意见书,建议:打算实施学校领导绩效工资计划的学区,不应该只把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学生成绩作为奖励的首要评估指标。

NASSP指出:当前有大量地方和国家层面的计划,强调把“校长绩效工资”作为提高学生成绩的手段。2005年,威斯康星教育研究中心调查发现:193个学区中有17%已经实施了某种程度的绩效工资,16%的学区正考虑实施。

联邦政府也加快了自身的推进措施:2006财政年度,国会拨款9900万美元作为教师激励基金,支持州和地方开发与实施基于学生考试成绩的教师和校长绩效工资计划;2008财政年度,拨款9700万美元;2009财政年度计划经费翻番。

NASSP在建议书中提出,仅强调考试分数忽略了成为一名成功学校领导的许多其他重要方面。建议将其他一些变量纳入考核,如毕业率、升学率、学生对高难度课程(如大学预修课程和国际学士学位课程)的注册率、大学升学率、学校风气、家长参与度、教师保留和流动率等。

华盛顿大学研究学校改革的教授丹尼尔?D?戈德哈贝非常赞成这一建议,认为,如果不这样,很可能鼓励暗箱操作,如暗示差生辍学,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成绩。因此把诸如辍学率等指标纳入评估体系中,有助于消除一些人为操纵行为。他认为绩效工资制度仍处于实验阶段,但非常值得实验。他建议,学区应该在实施教师激励机制之前尝试校长绩效工资,因为校长更有可能控制学校中的各项事务。

编译自美国《教育周报》2008-5-9

美国最新研究显示:特许高中成效显著

芝加哥州立大学发布的一项最新的、关于特许高中成效的首次研究成果显示:

芝加哥市进入特许高中的学生,中毕业率比普通高中学生高7%,进入大学的几率比普通高中学生高11%

研究也发现:特许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并没有比普通小学和初中的同龄人取得更大的学习成就

该项研究参与者之一,普林斯顿大学资深社会科学家布莱恩?P?吉尔认为:这一可喜的研究成果对于政策制定,以及未来特许学校研究都非常重要。

目前,美国特许学校的数量已经超过4000所,特许学校也是公立学校,但不对其运行进行行政约束。

芝加哥研究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对高中的分析:他们选择了10008年级进入特许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随后有的转入了普通公立学校,有的继续留在特许学校。因此在8年级时,这两组学生在人口统计学和成绩水平方面都相似。结果表明,与普通公立学校的学生相比,仍然留在特许学校的学生大学入学考试分数更高,高中毕业率更高。

专家认为这一研究非常严谨,但这一发现是否普遍适用于其他州的特许高中,仍旧需要研究。

西密歇根大学教育学教授盖瑞?W?米隆提出:由于学校改革的原因不同,因此每所特许学校都有不同的特征。目前对特许学校成效的评价主要集中于学生成绩,超越学生成绩进行评价的研究更加需要。

编译自美国《教育周报》2008-5-7

美国呼吁关注少数族裔大学生的成功

近日,“全国少数族裔工程学行动委员会”(the National Action Council for Minorities in Engineering,即NACME)在其最新报告中指出:美国少数族裔学生在自然科学专业方面取得的成就一直落后于白人。如果不关注少数族裔大学生的成功问题,美国竞争力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NACME报告指出:美国本科生30%是拉丁美洲、非裔或者印裔美国人,他们占工程学士的12%NACME副执行董事欧文?普锐斯里?麦克潘恩提出: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近40%,对少数族裔学生大学前的准备必须跟上步伐。

而目前,这些族裔的学生只有4%通过必须的数学和科学课程,完成高中工程学专业的资格考试。专家指出,准备的缺乏直接体现为自然科学专业较高的辍学率。

NACME呼吁教育者、企业和政府一起来解决这一问题。

目前,纽约城市技术学院已经实施“黑人男生计划”(the Black Male Initiative),旨在通过招收和留住更多黑人学生学习科学、技术和工程学专业解决相关问题。

缩小不同种族学生大学成就差异也是华盛顿智囊团教育界(Education Sector近期关注的问题。该组织发布的报告指出:在四年制大学中,白人学生毕业率比黑人学生高20%。报告列举了一些在缩小差异方面取得成功的案例:如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针对低收入学生和家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三分之二为黑人学生)实施了一个综合性的学生保留项目;还有的大学通过创建“大学第一年学习社团”及“早期预警系统”,为存在学业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编译自美国《基督教箴言报》2008-5-2

澳大利亚:提高高等教育“公平与参与”行动计划

近日,澳洲大学联盟(Universities Australia)推出一项新的行动计划,旨在提高低社会经济地位水平学生和土著学生的高等教育参与和公平。该行动计划由两个主要部分构成:“政策行动计划”和“研究行动计划”。前者提出了在当前的政策框架内应该采取的行动步骤,后者是为了支持更好的基于事实分析的政策方案,从而最终改善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的高等教育参与水平。

本行动计划充分吸收了“公平与参与机会研究”的成果。这项研究是以分析三类低社会经济地位水平学生(乡村和偏远区域学生、土著学生,来自大城市的贫困学生)的入学障碍及影响他们成功的因素为目的的。

研究发现:低社会经济水平学生的大学参与更多是一个入学机会问题而不是入学后的成功问题;与当前用邮政区号决定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相比,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职业水平更能反映学生的财务状况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

负责行动计划的“指导委员会”主席艾伦?罗宾逊教授认为,目前提高低社会经济地位学生和土著学生高等教育参与率最有效的方式是:要承认我们的确需要一个更好的政策框架,而不是某一个神奇的政策良方。

罗宾逊教授强调:澳大利亚需要一个国家层面的行动计划,明确联邦与州、各部部长、各部门扮演的角色,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能协调一致,互相协商,共同提高高等教育的公平与参与;另外,中小学、职业与技术教育机构、雇主、社团、大学与政府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良好合作,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关键。

编译自澳洲大学联盟网站 2008-4-16

海外信息一览

英国引入“知识学校”实施创造性教学

2009年开始,瑞典知识学校公司将首次在英国开办两所分校,并将作为城市学园取代当地现有的普通学校。知识学校公司将以此为基础,在2018年之前在英国开办30所分校。

知识学校公司是瑞典领先的独立学校运营商,目前经营着30所以个性化学习为特色的中学。在瑞典,家长组织、教会以及其他机构可以创办独立学校,经费由政府来负担。瑞典的这个制度因给学校的教育质量带来了显著提高而备受称道。

个性化教育意味着,学生的目标、志向和潜力,是学校和教师的工作起点,学生是中心,学校和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的目标而调整,而不是相反。

支撑个性化教育的基本信念是:所有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速度学习,学校的责任就是适应这些不同

知识学校的学生需要为自己设立一个长期的学习目标。在开学之初,学生和家长、教师一起共同制定毕业时要达到的学习和成绩目标。长期目标会被分解为每学期、每周的目标,学生的导师每周都要跟学生一起就目标的执行情况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寻找最适合自己需求的学习风格,教师会帮助学生掌握达到或超越目标的学习策略。

个性化监督是“知识学校”公司确保个性化教育得到真正实施的最重要的措施

随着学生逐步学会为自己设定目标、安排自己的时间,他们对自己的学习便承担起了更大的责任,最终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知识学校的学生家长将通过学生日志和学校网站来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展情况,包括学习计划和课程资料。此外,教师还会把学生所有的学习成绩、作品、评语等记录进学校的学生档案系统中,家长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查询。

知识学校进入英国得到了英国儿童、学校和家庭部的大力支持,但英国政府不允许像知识学校公司这样的城市学园投资者营利。

摘编自《中国教师报》2008-4-9

新视野

美国专家提出:基础教育需要进行颠覆性创新

1995首次提出“颠覆性技术”理念而获得颠覆大师美誉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又推出新著:《颠覆课堂:颠覆性创新将如何改变全世界的学习方式》。该书将产业分析模型应用于基础教育,提出:公立教育正被基于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力量所包围,这些力量将彻底改变基础教育(K-12)的学习方式,对现在的公立教育体系将产生巨大冲击。

书中分析了各行业一些受人尊崇的企业,由于没有把握住市场与技术突破性变化的时机,最终丧失了行业中的领先地位,被更好利用了基于新技术和变化环境的创新者迎头赶上。

克里斯坦森认为,教育机构也同样易受到冲击,学校目前的组织结构无法成功适应即将到来的基于计算机的创新

克里斯坦森的分析模型认为,一些知名企业通过互相依赖的网络陷入了该行业的固有结构之中,他们不想承担创新的成本。当他们意识到颠覆性创新,并准备利用它改变自身时,行业格局已经改变了。因此,面临新技术,他们通常是将它纳入现有体制中,这样只能带来增量的改进。

而后来者,尽管他们不能与一流企业竞争,但他们在非主流领域(nonconsuming group)中寻找创新产品及服务的市场,这类群体欢迎创新,于是这些企业逐渐成长,直到超过领袖企业,并主导该行业。

新的教育提供者正逐渐服务于主流教育不愿意服务的学生群体:那些不能通过升学考试的学生,需要在正规课堂教学与在家教育两者中进行选择的学生,需要凑齐学分才能毕业的学生,学龄前儿童等。为了迎合这些群体,出现了类似特许学校、适应在家受教育的企业、私人教师企业,在线课程公司等教育提供者,他们开发了独特的教育方式,不断吸收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新观点。

作者预测,这些提供者还将逐渐改进他们的教学手段,更加以学生为中心(例如把课程分成模块,专门为每位学生进行重新组合)。这类教育将更容易负担,并将从正规学校逐渐吸引到更多的学生。

作者指出,本书不是为了恐吓学校领导,而是敦促他们把未来的改革作为一个机会,同时寄希望于现有的教育体系能够实施颠覆性创新。他们计划与教育者讨论他们的观点,并召开全国管理人员和教师会议。

美国中小学管理者联合会执行董事保罗?D?休斯敦评论:本书非常具有煽动性,可能将引起争议,但它迫使人们思考解决的方案。

美国教师联合会副主席亚当?俄班斯基评论: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改进现有制度,但克里斯坦森却提出,我们应该如何拥有与现在不同的制度

编译自美国《教育周报》2008-5-5

热点聚焦

叩问“基础的基础”

究竟小学教育承担的任务是什么?目前小学教育中还有哪些有违教育规律的现象存在?

在“2008上海市小学教育发展论坛”上,万航渡路小学校长张雪龙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不能什么都进校园,不能什么都是课程,不能什么都是教育的错。这一点引起在场校长的共鸣:禁毒、预防艾滋病、廉洁教育,对于这些社会问题的教育和宣传,学校成了有关部门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阵地,似乎所有的问题靠“从娃娃抓起”,靠“小手牵住大手”就都能解决。有些部门看到中小学有校本课程,于是就要求学校把这些内容做成课程,凡有社会问题又都会说是学校这个根源没有抓好。

对于小学教育的基础,校长们把意见集中到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层面。他们认为,课程的设计首先要符合孩子身心的需要,有些内容实在离小学生太远,这样的课程不仅没有任何教育意义,而且会破坏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宝山区实验小学校长余慧斌在实践层面提出,小学教育就应该是“养成教育”。

不要让教育违背教育的本义,不要让教育脱离教育的实际,不要让教育超越教育的职能。与会校长共同的呼吁是:理论界要增强为中小学服务的意识。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学校的领导能有一定的持续性,引领性的口号不宜多变。

要使得小学教育能真正“基础”起来,学校发展要以学校为本,校长负责制要在法律上予以保证。

摘编自《上海教育》2008年第5A

知名大学校长:本科教育阶段应大力发展通识教育

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的校长11日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大学通识教育论坛”上共同呼吁,我国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应当在本科教育阶段大力发展通识教育,并以此作为发展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的助推器。

所谓通识教育,即不同于传统以专业为主导的教育,而是以融通不同领域知识、培养通识人才为目的的全面素质教育。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认为,通识教育的推行是以追求学生的公民意识、完善人格、传递重要的价值观为目的。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表示,大学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不是对GDP的贡献率,也不是生产出多少篇科学论文,而是应该培养一代又一代能够推动社会前进的人。他强调,在学生从事专业学习前进行通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全局视野,为以后的专业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总结近几年的实践,校长们普遍认为,推行通识教育必须克服以下困境:

困境一:如何处理好通识教育和专业化教育之间的关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金耀基认为,实施通识教育首先要破除观念上的障碍。专业化不等于职业化。在不少大学里,职业化变成了一个主要的行为,大家都要考虑培养的人是否适合职业的需求。而职业化的教育背离了通识教育的目标。

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也曾撰文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完全对立的关系,通识教育所排斥的,只是当前被高度片面化和极端化的专业教育。贯彻着博雅精神的科学合理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精神并不二致。

困境二:如何减轻师生的课业负担?许智宏呼吁,应减少教学评估和一些不必要的会议,使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潜心于教育,这个教育不仅只是传授知识,也是育人。

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甘阳则提倡运用“双重编码课程”解决学生课业压力过大的问题。所谓双重编码课程,就是该课程既属于专业课程,也可以当作通识教育课程,既方便了学生,也同时减轻了授课老师的负担。

困境三:如何修补高中与大学间的裂缝?许智宏表示,现在中学教育应加强与大学教育衔接,现在中学就开始实行文理分科,在进入大学之后,接受通识教育,学生的功底不够。而甘阳则认为,正是由于现行的高中体制,才更需要大学的通识教育来进行弥补。

根据近期《中国青年报》相关资料整理

靠重奖吸引高分考生值得商榷

每年高考还未开始,一些高校的招生大战便已拉开了序幕。对于高校靠重奖吸引高分考生,张嵩在其博客中认为,这种做法值得商榷。

如果这些资金用于改善教学设施、鼓励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或者用于设置奖学金,既惠及了所有学生,同时也鼓励了杰出,那么这样的使用是公正合理的。但如果拿有限的资金去重奖高考状元,就不仅是不公正的,而且可以说是对教育经费的滥用。

尽管设立奖学金以吸引优秀生源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但我们的一些大学把眼睛仅仅盯在几个“状元”身上,势必会误导学生片面追求高分数,影响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行。同时过高的奖金在很大程度上会给学生造成许多负面影响,也会在无形中强化中学老师和家长“唯分数论”的思想,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而从学校方面来说,则会陷于恶性竞争。如果盲目攀比起来,高额奖金对高校财政将是一个难以承受的负担。

想招高分考生并没有错,问题是通过什么途径去招,用什么办法去招。如果只把功夫下在钱上,则很容易让人觉得你是底气不足才用钱来补。

摘编自光明网 2008-5-14

专家视点

秦绍德:大学面临“四大挑战”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指出当代中国的大学本科教育面临的四大挑战:

第一个挑战就是社会市场化的挑战。现在整个社会向市场化转型,浮躁情绪弥漫,对人文精神和生活的意义漠视,这样的社会背景深刻地影响着青年的成长,也全面渗透到了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大学自觉不自觉地跟着市场走,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更多的是和职业、收益联系在一起,使得现在不少大学的专业都是围绕着市场的需要开设,高校教学成为知识叠加和技能的操练,忽视了品性的培养和思维的训练。

第二个挑战是教育大众化的挑战。当今中国中小学的教育、家庭的教育和社会的教育,都围绕着升学这一目标进行,而教育的本质被遗忘、扭曲了,应试教育愈演愈烈,危害越来越大。

第三个挑战是教育模式的转变。秦绍德表示,50多年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专业教育的模式,在当时是成功的,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但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求。

第四个挑战则是全球化文化冲突的挑战。秦绍德表示,在全球化的环境中,中西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而依仗着经济实力的西方文化目前还占据着传播的优势,这恐怕是一个历史时期内不能改变的。

摘自《中国青年报》2008-5-13

深度调查

我国第一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我国第一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近日由中国科协发布。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除少数年份稍有回落外,一直呈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迅速攀升至10万人以上。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累计已达90余万人,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攻读的专业几乎涵盖了全部现有的学科门类。

赴美留学的人数一直居于首位并且保持连续增长,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一半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毕业后在海外谋求发展的也多数选择了美国。

在出国留学的学生中,名牌大学的优秀学生所占比例最高。有关调查显示,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调查显示,2000~2003年,在美国获得自然科学和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有10089人,有留美意图的比例达92.5%

然而,在庞大的留学群体中,学成归国的人员不到三分之一,三分之二以上的人选择在国外发展。但从总体上看,除个别年份外,我国留学归国人员的数量在逐年增加,2003年首次突破两万人,2005年学成归国的人数已经达到3.5万余人。

同时,20多年来,我国向欧美各国的移民数量持续增长。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3年,在中国出生而移居美国的人数多达29.48万人。专家预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仍将扮演科技人力资源输出大国的角色。

摘自新华网 2008-5-7

责任编辑  杨妍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