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10期:新加坡2008年教育新举措

发布时间: 2008-04-29 来源: 京教育科研网 发布者:ym

 

 

新加坡2008年教育新举措

举措一 为所有儿童提供更优质的学前教育

为了确保所有儿童,尤其是来自低收入家庭儿童,能够获得更加优质的学前教育,为小学学习及未来生活打下更好的基础,未来,新加坡教育部将实施两项新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

第一,从20091月开始,提高学前教师的最低学术资格标准。

20091月起,所有的新入职学前教师必须获得5O-level考试学分(英语为必修),一个学前教育-教学文凭(a Diploma in Pre-School Education-TeachingDPE-T),文凭可以在从事学前教学4年内取得。

目前的标准是2001年制定的,规定获得3O-level考试学分(英语为必修)和一个学前教学资格证书(a Certificate in Pre-School TeachingCPT)。

2013年起,在职学前教师必须获得英语O-level考试学分,或者通过英语语言熟练考试,并获得幼儿园1-2年级DPE-T。启蒙班和托幼班教师资格标准不变。

此外,所有幼教组织2013年必须保证75%的教师(包括幼儿园1-2年级教师、启蒙班教师和托幼班教师)达到以上关于新入职教师和现有教师的标准。启蒙班教师和托幼班教师可能无法达到标准,但不达标教师比例必须控制在25%以下。

第二,从2011年起,实施自愿参与的“质量保证和认证”机制。

2011年起,实施自愿参与的“质量保证和认证”机制,政府将为合乎条件的学前教育机构提供额外的经费支持,同时为教师提供奖学金(奖学金覆盖80%的学费,还包括购一本书津贴),提升其学术和职业水平。

提高现有学前教师培训课程的标准,以改善学前教师培训质量。2008年中期标准制定完成,2009年实施。

教育部,社会、青年和体育部将与专业机构合作,为杰出的学前教师提供奖学金。这些奖学金有助于甄别并建立“指导教师库”,加强学前教育的专业性。这些“指导教师”除了与同伴分享有效教学实践外,还将有机会参与培训、参加国外学术会议及到国外进行短期学习。

为获得教育部“循环拨款”的合格幼儿园(这些幼儿园面向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儿童)提供额外经费,循环拨款将从目前的1700万美元提高到2013年的3300万美元。

教育部将为所有学前机构提供课程资源如包含教学案例的课程设计指南)。教育部,社会、青年和体育部还将为非营利学前机构提供经费购买教学和学习资源(如书和教学软件)。所有学前教育提供者还可以申请“创新拨款”,进行创新和实验,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委员会”(由教育部,社会、青年和体育部官员组成),将对新加坡学前教育质量进行为期一年的全面考察,之后将推进实施这些措施。

举措二 留住辍学生,充分发挥其潜能

目前,新加坡中小学辍学率为1.6%,与1997年的5.3%2002年的3.6%相比下降很多。200610月,新加坡成立了“减少教育消耗委员会”,目标是在2011年将辍学率降低到1.5%

“减少教育消耗委员会”研究发现,目前辍学学生数大约是同龄群体的1.6%,小学阶段是1.15%0.45%的辍学发生在小学升中学,还有1%是发生在中学阶段。70%的辍学生在中学后期离开学校(中三最多),此外,90%的中学辍学生是学习普通学术和普通技术课程的学生。

为了帮助学校能够更好地支援面临辍学危险的学困生,促进学生投入学习,充分挖掘其潜力,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拥有最好的成功机会,教育部将采取一系列支持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给学校更多的人力资源支持。

在未来4年,将为70所学校配备两名专职教育顾问(Full Time School CounsellorFTSC以前是1名――译者注),同时再配备一名管理经理(Operations Manager,即OM)。FTSC的重点是指导学生,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OM负责跟踪学困生,确保他们全面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尤其是辅助课程活动(Co-Curricular Activities,即CCAs,目的是帮助学生培养兴趣,并与同辈团体建立学习之外的联系――译者注)。增加FTSCOM,有助于学校协调学校、家庭和社区各方对学生的支持。

第二,通过甄别和追踪学困生,提供早期干预。

教育部为学校提供甄别行为和情感困难、有特殊需求学生的有用工具,以便学校及时对学生提供支持,并设计最好的干预方法,如把学生推荐给最合适的专家。

同时开发追踪系统,帮助教师跟踪学生的发展(如学生的学习和情感需求等)。该系统将对学生辍学的一些早期信号发出警报,如缺席率,很少或未参加学校活动或课程,学习兴趣减弱等。

第三,让学生更加投入学习。

教育部将继续开发CCAs,让学生,包括那些学困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并从中受益。

同时实施教育和职业指导(ECG),帮助学生树立抱负,并支持他们朝目标努力。对于没有清晰目标的学困生,ECG将帮助他们认识并明确适合自己的目标,帮助他们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计划。教育部将继续为ECG提供更多资源;为教师提供培训和专家指导,以便教师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学生社会和情感技能。

第四,与社团组织建立更加密切的联系,以便为学生提供综合、全面的支持。

学校将考虑更多与“自发的福利机构”合作,与学困生家庭一起为学困生提供帮助。教育部还将与一些“自我帮助群体”合作,以扩大现有项目的影响。特别是实现更大的信息共享,确保对学困生提供全面、无缝的支持。

举措三 未来大学教育:规模扩张与多样化

新加坡大学扩张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the Expansion of the University Sector20079月成立)建议:新建一所公立大学和一所文科学院,一方面完成大学规模扩张,实现2015年大学生占小学一年级人数的30%的目标(计划2008年提前完成25%的目标);同时让公立大学更加多样化。

未来,由政府资助的大学构成包括:两所大规模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与南洋理工大学),提供综合学历课程,重点是研究生教育和科学研究;两所中等规模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和新建大学)提供各自领域的学历课程,其中新加坡管理大学专注于提供业余学历课程;大量优质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特色领域的学历课程。

四所公立大学将与理工学院合作,通过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一些特色学历课程。未来还将扩大合作规模,同时考虑将政府资助扩大到其他一些提供特色课程(如艺术)的机构。

委员会考虑到未来几年新加坡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根据对企业领袖、家长及学生的调研,及对美国和欧洲大学教育模式和方法的考察,提出:新建大学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教育模式要创新,教学方式要多样化。

第一,跨学科综合学习法。新大学将围绕专门主题建立跨学科中心,如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学生在新大学里将获得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但是必须承认,最激动人心的学习通常诞生在传统学科的交叉处。

第二,强调真实体验。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在实践中。新大学采用弹性学制,实习延长至6个月,学生将融入工作环境,通过工作体验,培养交际技能和团队合作技巧,同时获得大量工作经验,丰富阅历。

第三,鼓励创业。创业精神培养是新大学核心课程的一部分。为了鼓励学生创业,新大学允许学生因创业中断学业1-2年,如果愿意,他们可以回来再完成学业。

新建文科学院将附属于现有一所大学,以便利用母校的品牌和资源,特征是多学科教育,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和人文学科;规模小,每年200-300人。

举措四 加强私立学校管理

新加坡教育部将统一和加强私立教育的相关规章制度,以进一步提高私立教育的地位。

首先,将于2008年底向国会提议制定一部新的《私立教育法》,以加强目前的注册制度和相关执行规章。

教育部将成立一个名为“私立教育委员会”的独立部门,负责督办私立教育的规章制度。委员会成员将由来自教育部门、质量保证机构以及企业的专家构成,还将有经济发展委员会、新加坡旅游局、消费者联合会方面的代表。教育部继续负责制定相关政策,但授权委员会具体负责私立学校的注册和认证。同时委员会有权对违规私立学校进行调查和执法。除了管理功能外,委员会还将推广私立学校的先进经验。

注册更严格。目前,私立学校在获准运营前需要获得一次性注册,注册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如,达到建筑和防火安全标准,有相应的设施和合格教师等。今后,将由委员会规定注册的有效期,注册需要定期更新,这样将鼓励私立学校经常保持较高的标准。同时加大执法力度,目前只规定私立学校在极端情况下才能取消注册,今后,对于违规的私立教育提供者,委员会将根据严重程度进行处罚,包括罚款。

2009年初将实施新的质量认证体系。

用“教育信托质量认证计划”(EduTrust Quality Certification Scheme)取代目前的消协保证标志教育认证计划(主要强调学费保护),增加了最低学术标准。私立教育提供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准备情况和商业模式选择,选择是否参加或什么时候参加认证。但对于招收外国学生的私立学校必须参加新的认证。

经过新认证的学校必须保证为所有学生(国内外学生)提供一定的学生福利并符合学术标准。

学术标准包括:有合格的学术管理人员和教师,有明确的课程开发,评估、实施和效果检查机制。

学生福利包括:必须把学费存入由第三者保存的账户以保护学生所交费用;需要购买学费保险;有合理的收费和退款政策;规定了有效的投诉解决程序;同时能够提供足够的学生咨询和支持服务。

没有足够财力的认证校需要为学生转学做好安排,同时不允许再向学生收费。

为了保证私立学校向新的规章制度平稳过渡,教育部允许有一定的适应期,同时将与产业联合会加强合作。

编译自新加坡教育部网站 2008-3-4

责任编辑  杨妍梅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