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 2025-04-21 来源: 基教研中心 发布者:baoguangyu
中学德育课程教研室刘媛老师点评指导
研讨会现场
初中老师授课
小学德育课程老师合影
中学德育课程老师合影
4月18日,为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北京市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学习和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提出的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的要求,由我院基教研中心小学德育课程教研室和中学德育课程教研室、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基教研中心、石景山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思政教研室主办,北京大学附属中学石景山学校、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石景山学校承办的“精研课标与教材 共育学生法治观念”——北京市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顺利举办。本次教研活动围绕全域教研“教材育人导向下的新教材有效实施”的主题展开,来自北京市各区小、初、高三个学段的思政课教研员及骨干教师以及迁安、雄安义务教育阶段思政课教师共约200人,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活动。
课堂展示环节,来自北大附小石景山学校的马伟丽老师和邱知老师以《维护公共利益》为题开展同课异构;来自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的仇鹤锡老师和十一学校石景山实验中学的戴君华老师以《认识民法典》为题开展同课异构;来自北大附中石景山学校的蒋开界老师和北京景山学校远洋分校的李爽老师以《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为题开展同课异构。六位教师遵循学生认识规律和课程标准要求,依据国家统编教材,进行了一体化教学设计,体现出法治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在思政课一体化背景下的有效落实。
在研讨交流环节,各学段授课教师从如何把握本课在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的位置、如何设计好核心任务、如何通过法律知识的讲解落实法治观念核心素养等方面汇报教学设计的思路。
基教研中心小学德育课程教研室顾瑾玉老师和李晓蕾老师围绕小学阶段《维护公共利益》两节同课异构做了点评指导。她们指出:两位教师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或是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生活,或是为学生补充来自生活的典型情境,并巧妙利用AI技术、“小行为大后果”推演活动,引导学生对个体行为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同时,在市区校三级教研的多次磨课、共同努力下,两节课在教材逻辑的梳理与教学逻辑的建构中,找到了转化点;在学科逻辑与学生逻辑之间,找准了结合点;在知识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注意到了应然与实然的结合、平衡与转化;也为法治专册外其他册次如何更好地进行法治观念的分散融入做了很好的探索。
基教研中心中学德育课程教研室金利老师围绕初中阶段的《认识民法典》两节同课异构做了点评指导,她指出,本次活动围绕思政课一体化、同课异构、法治观念培育三个要点展开,引导老师们在思政课一体化的研究与实践中,要以统编教材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实践基地,站在整体性的视角分析教材,注重学段衔接与内容关联,把握好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的实质。在新教材的实施中要突出核心任务引领、冲突情境创设、经典案例运用,尤其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设计,强调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尊崇,形成重依据、讲证据、有程序的法治思维,培育学生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观念。
基教研中心中学德育课程教研室刘媛老师围绕高中阶段的《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两节同课异构做了点评指导,她指出:本次活动聚焦培育学生法治意识,同课异构讲授内容为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的起始课。这节课,学习内容上既要突出高中学段选择性必修与必修的内在联系,也要体现在初中所学基础上实现螺旋上升;既要引导学生认识初步法律这门课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也要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既要关注法律这门课的独特性,更要凸显思政课的课程性质,处理好讲授法律相关知识与培养法治意识的关系,落实思政课育人要求。
通过此次活动,思政课教师对如何开展、推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如何精研课标与教材、准确把握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要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北京市中小学思政课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提供了有效助力。
基教研中心德育课程教研室 供稿
< 前一篇: 返回列表 < 后一篇: 早教所携手英国幼教专家交流共探学前教育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