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国际化:一个伪命题

发布时间: 2022-11-11 来源: 科合处 发布者:huangyuanyuan

 

 

韩亚菲 人文社科国际化:一个伪命题.jpg

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全球大学排名的语境下,中国许多大学出台了人文社会科学国际期刊论文发表奖励政策,以期促进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人员国际发表数量,提升大学及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那么,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人员如何看待国际发表及其奖励政策?国际发表奖励政策实质上暗含了以下假设:(一)外部环境(奖励政策)可以影响学科文化(学科内部学术评价标准);(二)不同学科可以使用同一学术评价标准(国际发表);(三)国际化等同于在SSCIA&HCI期刊上进行论文发表。

本研究基于对H大学五个案例院系的研究,通过对五个案例院系以及其他院系部门的近四十名人员的访谈,结合文献研究,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学术人员的视角出发,尝试回应上述问题。研究发现,不同学科及学科内部不同专业方向之间,在国际发表行为、对待国际发表的态度以及对待国际发表奖励政策的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与不同的学科文化以及不同院系专业学术人员的构成有关。前者与学科传统、学科专业学术中心所在地以及学科专业关于国际化、国际发表的信念有关,后者与学术人员的学科背景、海外学术训练背景、所处职业发展阶段等有关。

在不同的院系,奖励政策被“折射”(布迪厄语)的程度不一。举例而言,在本身重视国际发表的商学院,早在奖励政策之前,已将国际发表纳入职称评定的制度当中,在学校出台奖励政策后,将奖励政策引进学院并加以改造:奖励的期刊对象被改造为商学院排名所依据的FT45,奖励的金额也有较大提高。在法学院,国际发表被认为学术价值不高,中文核心期刊在法学院的评价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国际发表奖励政策也被折射为以中文核心期刊发表为主的奖励政策。

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奖励政策虽然未能达到其显性目标——显著提升国际发表的数量,但这并不意味着该政策对学术人员毫无影响。事实上,它的导向作用还在,而这种导向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并不比它所设定的显性目标所产生的影响小。学术人员对该政策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以美国化、欧美化代国际化,以欧美标准控制本土学术——极力批判,如若任由这种意识形态蔓延,则会损害中国的学术生态、学术文化,我们的学术根基也会遭到不可逆转的破坏,进一步地,还会导致我们学术自主性丧失,很有可能的情形则是:我们在邯郸学步的亦步亦趋中沦为西方的学术殖民地。

学术贡献:考察大学内部学科的发展,无法回避外部制度供给者——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对行政部门制定的相关政策的分析,是解读大学活动的基本框架之一。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奖励政策,参与界定了学术人员学术活动的制度框架,而制度的导向、激励以及压抑作用会对学术人员所从事的知识生产活动产生重大影响。该研究能够贡献对外部制度-学术共同体之间关系及权力互动的过程的认识。

理论创新:布迪厄对科学场域的分析基本局限于一个国家内部的学术场域,而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时代,学术场域的国际维度越来越突出,包括学术场域的评价也日渐倾向于国际评鉴,国际学术场域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场域层面。本研究将布迪厄对学术场域的分析扩展到国际学术场域的层面,利用布迪厄的分析框架和概念工具对国际学术场域内的权力斗争进行了分析,这是对布迪厄科学场域理论的一个有益补充。

实践意义: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奖励政策正在不同的大学之间呈蔓延之势,该政策对于学术活动的影响如何,尚无系统的研究。国际发表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国际发表奖励政策,与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人员的学术生活密切相关,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学术人员特别关注的一个议题,但鲜有从学术人员的角度出发的研究与分析。该研究通过案例研究呈现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人员对国际发表以及国际发表奖励政策的认知与态度的基本图景,丰富我们对于国际发表以及国际发表奖励政策的认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