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科院2012年著作成果摘要
发布时间: 2014-01-06 来源: 科研管理处 发布者:huangyuanyuan
序号 | 作者 | 著作名称 | 著作性质 | 出版社名称 | 出版时间 | 合作者 |
1 | 谢春风 | 给教育决策注入道德基因—流动儿童视阈下我国教育政策的伦理困境与出路 | 专著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2年12月 | |
【摘要】 | 《给教育决策注入到的基因——流动儿童视阈下我国教育政策的伦理困境与出路》,对国内外教育行政伦理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文献分析,对我国、特别是北京地区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伦理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和专题研究,重点对陶西平、文喆两位教育名家进行了专题访谈,在此基础上,对民国以来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演进过程和特点进行了伦理分析,围绕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伦理困境与出路问题进行了剖析。 本书主要观点是:1、解决教育行政决策伦理困境问题,有赖于社会各方利益诉求之间的妥协与和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负有特殊责任。2、要建立流动儿童教育决策“伦理相关的动机观”、“伦理相关的社会成就观”和底线公平伦理观;构建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准则,对决策活动进行道德审查。3、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应成为最重要的伦理准则;应采取弱势强补、逆境决策策略,对社会发展进行伦理“底线约束”,防止社会发展的断裂。4、完善中央与地方政府教育责任分担机制,强化国家责任,形成合理的教育利益博弈机制。 本书的主要贡献是:1、实践意义:本书注重政策研究和实证研究,从现实中寻找伦理困境的出路,避免从概念到概念的纯粹思辨,初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行政伦理决策路径,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完善伦理决策,造福于更多儿童青少年,特别是广大流动儿童。2、理论意义:本书是构建我国教育行政伦理框架的大胆尝试,力图分析我国基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决策的伦理困境,推进教育行政组织及其个体决策的伦理水平,探索行政决策的伦理取向,构建了教育行政决策的伦理标准。基于此,本书具有一定的原创意义。 |
|||||
2 | 单鹰 | 首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创新与探索 | 专著 | 中国社会出版社 | 2012年12月 | 刘娟 |
【摘要】 | “首都教育”的概念不足以为首都高教发展提供清晰的战略性目标;首都北京需要制定一个独立版本的发展战略;北京区域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需要厘清一个统一的起点;以两头伸拉最大化为指导原则:高深研究生教育为主干,以满足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需求;构建宽阔的底部结构,以适应本土籍入学群体平民化趋势。首都高教发展的核心为三点:围绕北京作为东方现代都市定位和内涵提供支撑和服务;拓宽办学的制度空间;加大财政性投入,提升首都高等教育底部结构的公益化水平。 学术贡献:梳理和提出高等教育发展的三种模式;梳理了科学扎根高等教育的历史,及其科学化高等教育时期的发生、形成及其作用,并分析了科学之根在中国高等教育中断裂及其后续影响。首次提出了北京高教体系厘清一个统一起点的问题。实证发现:高教就近入学原理的作用明显;首都高教不仅面临欧美高等教育的挑战,也面临国内多个新兴高等教育中心兴起的挑战;对专业类的选择,北京籍学生与外地籍没有实质区别,集中在理工类和文理兼收类,这个并非是所谓后工业化的反应模式。求学趋高和对高职不看好,本地高中学生和外地高中学生的反应一致。最后就业压力持续不减。 实证意义:以上研究及其观点,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证上,都有新的发现,其可以为制定首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以及为首都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方向和指导。 |
|||||
3 | 韩淑萍 | 从“荣誉”到“不甘”--农村学生选择中师教育的社会学分析 | 专著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2012年4月 | |
【摘要】 | 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报中师,这种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结构因素和体制背景。中等师范学校之所以得到农民阶层的认同,是由其在特定历史阶段发挥的功能决定的。农村家庭更注重的是升入中师之后的身份收益和经济收益。对个体来说,职业定向和个人理想处于冲突之中。 从处于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师生的生命历程来看,他(她)们生活轨迹的变化受到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影响和制约。从性质上来讲,中等师范学校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既承担着为农村培养高质量师资的任务,又是教育分流体系的一部分。它有着与普通高中截然不同的培养目标,两个轨道体系里的学生拥有不同的职业前景和学业前景。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隔离的体制下,具有良好学习潜质的中师生进一步的教育获得受到阻碍,从而他们失去了通过高等教育向更高社会地位流动的机会。 处于十字路口的农村考生,在报考中师还是高中的选择过程中“身不由已”,教育决策通常由家庭做出。可以这样说,体制划定了取舍的范围,而家庭与个体的协商与冲突中做出教育选择。也就是说,个体的教育选择既取决于选择空间的大小,又受制于个体处于的社会位置。 那么如何理解当时的学制体系,个体或家庭的教育选择意味着什么呢?封闭定向型的教师教育体制决定了中师生的职业选择极其有限,“中小学教师来源地方化”、“定向招生、定向分配”、“面向小学、面向农村”等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系列政策,基本确定了中师生的地域和职业。实际上,中师生的教育获得具有转换身份却不能脱离乡土的就业特征。只有一部分毕业生凭借机遇和家庭资本打破“既定”的生存模式,实现向其他职业流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冲破体制的束缚而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典型,比如考取研究生。 |
|||||
4 | 赵学勤 |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基于北京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专著 | 北京出版社 | 2012年10月 | |
【摘要】 | 本书首先论述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和价值,明确提出了综合素质评价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系统理论、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和现代教育评价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对综合素质概念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应重点关注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生成性;研究确定了综合素质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并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进行了结构、功能分析;论证了制定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的方法和程序以及倡导采用多元评价标准------绝对标准、相对标准和个体内差异标准;在详细讨论了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收集方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与之相对应的评价工具;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具有北京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的结构以及他的采集、存储等功能;最后分别介绍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类型(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评价主体(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家长评价等)、评价的实施及评价的组织管理等。 | |||||
5 | 李海波 | 教育资源配置与效益--北京市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实证研究 | 专著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2年6月 | |
【摘要】 | 教育资源是人类社会资源的一种,教育资源伴随着教育实践,不断积累着、扩展着、丰富着自身精神的和物质的内涵,成为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土壤。作者认为,教育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是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和关键环节。教育财政政策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趋向,体现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物力资源配置和改善是教育深化改革、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学校教育的“助推器”,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自我发展的动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育资源管理层级结构和职能明确,在教育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与决策、执行相比,监督成为了教育督导的新任务。 本专著索取资料翔实可信,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对北京区域教育政策、实践进程的分析,注重运用调研与比较的方法,且重在理念与现实的结合。对我国教育资源的性质做出了更加明确的定位——从公民受教育权利来看,教育权利平等,尤其是平等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和自由的教育选择权是教育公共性的体现。由此倡导、促进学校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进而达到均衡,保障公民教育权利的基本平等。作者立足于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实际情况的调研,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基础性工程。 |
|||||
6 | 王巧玲 | 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 专著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12年9月 | |
【摘要】 | 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纳入正规教育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是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关注的焦点。而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融入课程体系的特色经验与实践亮点。本著作的主要观点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智慧是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开发的深厚哲学底蕴;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的目标诉求是融价值观、知识、能力与行为方式为一体;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内容与组织的逻辑建构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内涵;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实施可以采取“金字塔”思维模式及“综合性学习”实施策略。本著作的创新价值:在对北京市、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黑龙江省、陕西省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教材开发与实施的的实践基础上,本著作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逻辑严密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理论体系,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创新性尝试,为其他省市可持续发展教育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提供一定借鉴性的经验,尤其是《哈尼梯田与青少年》地方课程研发成为2013哈尼梯田申报世界遗产打出的一张亮牌,四套教材研发的行动研究为201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提供鲜活的中国特色成果。 | |||||
7 | 吴正宪 | 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 | 编著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2年10月 | 王彦伟 韩玉娟 |
【摘要】 | 吴正宪老师在教育战线工作四十余年,始终努力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带给孩子们学习的快乐!始终努力“实现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 四十余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吴老师创造性地提出了“友善儿童数学”的儿童数学教育观点,带领团队成员梳理了“好吃又有营养”的八种特色课堂以及十种课堂教学策略,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教育教学案例和教育教学故事,更有很多的教育感悟和教育体会,这些都是难得的教育资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本书围绕吴老师的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观和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写成了这六十条建议,按照以下四部分进行了梳理,分别是《把教育作为自己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将四十年的教学智慧与经验以文字的形式传达给青年教师,她高尚的师德,深厚的知识底蕴,优雅的课堂教学感染着每一位读者,同时对于青年教师和从事数学教育的老师们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
|||||
8 | 王婷 | 在学校中培养品德:品德教育实践导引 | 译著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12年3月 | |
【摘要】 | 本书是一本面向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品德教育实践性著作,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旨在帮助学校实施、评估、改进和巩固品德教育。书中充满了鲜活的品德教育案例,阐明了价值观、美德和观点的异同,并为设计有效的教程、学习单元、评价和课堂活动提供了指南。 借助本书提供的策略性规划工具和具体行动步骤,如工作表、示例与问题讨论等,教育者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性,成长为负责任的成熟的人。 |
< 前一篇: 2013年下半年北京教科院论文成果摘要目录 < 后一篇: 北京教科院2011年度院级课题成果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