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总结会暨北京市中小学“科学节”闭幕会隆重召开

发布时间: 2024-12-18 来源: 创新学院 发布者:zhuna

图片1.png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院长冯洪荣作工作报告

图片2.png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院长王攀总结讲话

图片3.png 

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主任张毅主持闭幕会

图片4.png 

教师、单位颁发证书

图片5.png 

为学生代表颁发证书

12月13日上午为总结北京市创新培养探索经验,发现典型、推动实践,部署明年工作,2024年北京市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总结会暨北京市中小学“科学节”闭幕会在市级基地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举办。大会以“科技启航·智创未来”为主题,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主办,海淀区教育委员会、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海淀分院、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承办,各区创新学院区域分院、区教委协办,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为会议指导单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主任张毅主持会议。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武凯致欢迎辞,表示今年北京市青少年创新学院海淀分院成立,标志着海淀区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构建区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海淀区人才培养“五指峰”结构。海淀区教委副主任唐建东以《坚持素养导向 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生态》为题,朝阳区教委副主任、创新学院朝阳分院常务院长徐志辉以《深化体制机制综合改革 构建组织发现培养体系》为题,东城区教委副主任、创新学院东城分院常务院长刘羽以《创新推动 协同培养》为题介绍了区域创新培养的典型经验。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回龙观育新学校学生的用好课间15分钟的《无人教室计划》,从雏鹰爱心行动拉萨行走来的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学生的《由学到“教”:雏鹰成长记》,北大附中学生的《探索土壤修复,体验科研之旅》,立体呈现出中小学生们从创意到实验再到深入探究的创新成长历程,勾勒出根植于课堂的科学节助力学生的鲜活样态。

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一级巡视员陶水龙和武凯共同为教师、组织的单位颁发证书。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院长冯洪荣和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院长王攀共同为学生代表颁发证书。

冯洪荣全面总结了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一年来的工作并就明年工作作部署。经过一年的共同努力,已初步构建起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市级总院——区域分院系统培养工作格局;探索形成基于教育教学常态和学校课程教学主体人群开展的“数学节”“科学节”的推进样态,覆盖全市18个区域320校次的27.5万余师生参与其中,受益其中。历时三个月通过专业引领、典型带动,打造成师生自己的节日,从班级到年级,从学科到学校,从区域到全市,形成了积极的发展态势。明年要在进一步深耕上下功夫,要办好“两营”推进超越常态的培养。

王攀在总结讲话中强调,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既系统又复杂,按照大构架建设、小切口试点的原则,北京市已经初步构建起市区校三级有组织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我们要做大三个坚持:第一,坚持“两早、两重、两不”的总体要求,即“早发现、早培养”“重协调、重贯通”“不掐尖、不功利”;第二,坚持“两院、两节、两营”一体化的深度培养,即“创新学院市级总院和区域分院”“数学节和科学节”“夏令营和冬令营”;第三,坚持统筹兼顾、协同联动,全面、系统、持续地推动创新培养。

海淀区委教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杜荣贞,海淀区区教工委委员、区纪委区监委驻区委教育工委区教委纪检监察组组长张玉磊,北京大学教授关平,清华大学教授马少平,中国科学院青藏所研究员田向军、计算所研究员关洪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欧阳元新,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博物馆馆长施光海等专家以及来自北京市各区教委、教科院、创新学院区域分院的有关领导市、区培养基地校长、骨干教和学代表400余人参加会议。

 

供稿部门: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

/图:张毅、朱娜

Baidu
map